下列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西瓜榨汁 B. 給球打氣 C. 蠟燭燃燒 D. 電燈發(fā)光
考點: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專題: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分析: 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jù)此分析判斷.
解答: 解:A、西瓜榨汁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給球打氣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C、蠟燭燃燒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D、電燈發(fā)光只是能量轉化的過程,此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定溫度和壓強下,一定量的飽和溶液所含該溶質的量一定是該條件下的最大值
B.所有物質的溶解度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C.在溫度一定時,同一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的濃度大
D.對于任何固體物質來說,用加熱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濃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石灰石樣品的主要成分是CaCO3(已知其他雜質不與鹽酸反應)。課外小組同學將50 g鹽酸分5次加入到20 g該石灰石樣品中,得到如下部分數(shù)據(jù)和圖像:
次數(shù)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加入鹽酸的質量/g | 10 | 10 | 10 |
剩余固體的質量/g | 16 | 12 | 8 |
請計算:
(1)石灰石樣品中雜質的質量為__ __g;
(2)所加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
(3)當加入稀鹽酸質量為40克時,所得溶液的質量為 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純凈氧氣時,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B.把試管口略向下傾斜固定在鐵架臺上
C.導管口開始有氣泡放出時就立即收集,防止生成的氣體跑掉
D.用高錳酸鉀制取所需氧氣停止加熱時,先要把導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表是NaOH和Ca(OH)2的溶解度數(shù)據(jù),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獲得的信息是____ __(寫一條)。
(2)把80℃時NaOH的飽和溶液降溫至20℃,可以看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此時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 。(保留一位小數(shù))
(3)某興趣小組對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固體進行提純,設計了如下操作流程:請回答:
(Ⅰ)步驟②中加入過量Ca(OH)2的目的是____ ;
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 ____。
(Ⅱ)濾液B中的溶質是_______ _________(寫化學式);
步驟③所包含的具體操作是加熱濃縮、 、過濾。
(Ⅲ)若實驗前稱得樣品的質量為10g,實驗后稱得“濾渣A”和“NaOH固體”的質量分別是5g和8.7g,則此樣品的純度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資源、能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太陽能、核能、風能屬于化石能源
B. 目前氫能沒有廣泛推廣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資源缺乏
C. 使用清潔能源不能減少PM2.5
D. 海底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可燃冰”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試回答有關問題.
(1)估計90℃下該固體的溶解度為 克.
(2)②點可表示將①點溶液降溫到約 ℃,溶液剛好達到飽和狀態(tài).
(3)③點可表示將②點溶液降溫到40℃左右,有 析出.
(4)③點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④點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把X、Y、Z三種金屬片分別加入稀硫酸中,X、Y表面有氣泡產生,Z無變化;把X加入Y的硫酸鹽溶液中,X表面析出Y。則三種金屬活動順序為( )
A.Y> X >Z B.X >Y> Z C.Z>Y>X D.X>Z>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能用物理變化解釋的現(xiàn)象是( )
A.水壺燒水出現(xiàn)水垢 B.牛奶變酸
C.寒冷冬季室內窗戶玻璃出現(xiàn)水霧 D.用石灰漿粉刷墻壁,干燥后墻面變硬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