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2012年5月19日,黑龍江省煤礦一遇險礦工被困井下17天后成功獲救.下面是在救援及救治過程中的有關問題,請結合圖示分析解答:

(1)遇險礦工的“求救聲”刺激救援隊員的[7]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被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2)礦工被救出時需用黑布遮住眼睛,這樣可避免突見光明后[2]瞳孔不能迅速調節(jié)進入眼內光線的多少,導致[4]視網膜受到過強光線刺激而損傷.
(3)被救礦工獲救后,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此時礦工的反射中樞位于大腦皮層,完成該發(fā)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其他遇難礦工被找到時,救援隊員會用手電照射遇難者瞳孔,根據瞳孔收縮情況判斷傷者是否仍具有生命體征.此反射屬于條件反射,其感受器是視網膜.
(4)被救礦工在作出上述反應的同時,他的心跳加快,血壓也升高,由此可以看出,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但也受到激素調節(jié)的影響.

分析 (1)耳和眼是感覺器官,感受器分別位于耳蝸和視網膜,聽覺和視覺分別形成于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和神經中樞.
(2)人體的調節(jié)是神經調節(jié)和激素調節(jié)的共同作用.
(3)圖二中:1外耳道,2鼓膜,3聽小骨,4半規(guī)管,5前庭,7耳蝸,6聽神經.圖一中:2瞳孔,1角膜,3睫狀體、4視網膜,5脈絡膜,6視神經,7鞏膜,8晶狀體,9虹膜,10玻璃體.

解答 解:(1)聽覺的形成過程是:外界的聲波經過1外耳道傳到2鼓膜,引起2鼓膜的振動;振動通過3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7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通過與聽覺有關的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就形成了聽覺.
(2)地震中獲救的人員,長時間的被壓在光線很弱,甚至是漆黑的環(huán)境里,2瞳孔長期處于放大狀態(tài),無法及時變小,如果突然受到強光的刺激,會損傷眼睛的4視網膜.
(3)被救礦工獲救后,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種反射是在后天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中逐漸形成的、由大腦皮層控制的反射,因此屬于條件反射.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完成該發(fā)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
       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能接受光的刺激產生神經沖動.此反射過程中,有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和軀體運動中樞參與,因此屬于條件反射,其感受器是視網膜.
(4)人體的腎上腺能分泌腎上腺激素,腎上腺素能促進新陳代謝,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因此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就是在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jié)作用下完成的.
故答案為:(1)7;耳蝸;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
(2)2;瞳孔;4;視網膜;
(3)大腦皮層;反射;條件;視網膜
(4)神經系統;激素.

點評 回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明確耳的結構以及聽覺的形成、眼球的結構以及視覺的形成、脊髓的功能等知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在蒸饅頭、制作泡菜、制作食用酸奶的過程中,利用的微生物分別是( 。
A.酵母菌、乳酸菌、乳酸菌B.枯草桿菌、乳酸菌、霉菌
C.酵母菌、乳酸菌、酵母菌D.枯草桿菌、甲烷細菌、乳酸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蚯蚓在生態(tài)系統中屬于(  )
A.消費者B.非生物C.生產者D.分解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能被膽汁初步消化的物質是( 。
A.維生素B.脂肪C.蛋白質D.淀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已知的動物種類大約有150種,其中,體內有脊柱的動物統稱為脊椎動物,例如鳥類類動物(請舉一例).請在如圖動物的骨骼圖上用水平引線正確標注脊柱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形成人的視覺的部位是( 。
A.晶狀體B.玻璃體C.視網膜D.大腦的視覺中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我們生活中常吃的豆腐和玉米餅營養(yǎng)物質主要分別來自( 。
①種皮 ②胚芽 ③子葉 ④胚乳.
A.④③B.③②C.③④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膝跳反射是人體最簡單的反射,在臨床上常用于診斷患者的神經系統是否受損或患。鐖D是該反射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7]感受器接收刺激,產生神經沖動;[6]效應器接收到神經沖動后,相關肌肉收縮,帶動小腿產生向前跳起.
(2)完成反射的神經結構是反射弧,神經沖動在該結構中傳導的順序是7→⑤→2→④→6.
(3)與“談虎色變”的反射相比,膝跳反射是非條件反射,它的特點是低級的,先天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1.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章魚(軟體動物)放到大魚缸里,中間放一塊玻璃板,將魚缸分隔成兩部分,但是隔板的高度低于魚缸的高度,使章魚能從玻璃缸的一側游向另一側,若將小蝦放在章魚的另一側,章魚發(fā)現食物后,多次撞擊玻璃板才能學會繞道取食,而猴子則可以很快學會繞道取食,請分析回答:
(1)在上述實驗中,章魚、猴子越過障礙獲得食物,都屬于學習行為,這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活動.
(2)上述實驗證明,某些低等動物也可以形成學習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行為越復雜,能利用經驗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過大大增強了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