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木塊放在水里,正確的是( �。�
A.木塊漂浮B.木塊懸浮C.木塊下沉D.什么都不是

分析 物體的浮沉條件: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若浮力大于重力則上�。蝗舾×Φ扔谥亓t懸�。蝗舾×π∮谥亓t下沉.
根據(jù)木塊和水的密度大小關系,可以判斷出木塊放在水里的浮沉狀態(tài).

解答 解:木塊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木塊浸入水中后,木塊受到的浮力將大于木塊的重力,木塊將上浮,直至漂浮.
故選:A.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了物體的浮沉條件,關鍵是重力和所受浮力之間的關系(或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之間的關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為了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我們做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
(1)為了探究不同阻力對小車的運動速度的改變的影響情況,應做到小車開始受到不同的阻力作用時的速度相同,在實驗中用什么方法使小車在進入平面時速度相同?讓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
(2)實驗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長,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
(3)進而推理得出:假如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小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小明同學探究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不考慮杠桿自重和摩擦)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小明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傾,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diào),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杠桿自重對杠桿的平衡不產(chǎn)生影響,便于力臂的測量.
(2)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如下:
實驗序號動力F1(牛)動力臂L1(厘米)阻力F2(牛)阻力臂L2(厘米)
12424
24638
3846
①小明用如圖2甲所示進行第3次實驗,彈簧測力計的所示如圖2乙所示,則動力F1=3.6N.
②分析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第3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偏大,檢測彈簧測力計發(fā)現(xiàn)完好無損,原因可能是彈簧測力計沒有豎直向下拉動,實際力臂小于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
(3)小明通過實驗探究,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生活中的釣魚竿應用了該實驗中的第2次實驗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所示,物重G為2000N,斜面長5m,高3m,斜面和滑輪組裝置的總機械效率為80%,若將重物沿斜面以0.2m/s的速度拉上來,求:
(1)繩子自由端F移動的距離是多遠?
(2)所需拉力F是多少?
(3)物體上升所用時間是多少?
(4)機械的總功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zhì)量相同的鉤碼若干個(每個鉤碼重力為1N,杠杠上每個小格為1cm).
(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左(選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保持水平并靜止,達到平衡狀態(tài).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在杠桿上直接測量力臂.
(2)杠桿調(diào)節(jié)平衡后,小明在杠桿上A點處掛4個鉤碼,在B點處掛6個鉤碼杠桿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他這樣得出的結論是不合理的,為什么?不合理,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3)實驗結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時,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組同學利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在杠桿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測出的拉力大小都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其原因是:杠桿自重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小明想測出某種液體的密度.除了此液體,老師還給她提供了如下器材:一架天平(無砝碼),兩只完全相同的燒杯,一把刻度尺和足量的水(已知水的密度為ρ).請你僅利用上述器材幫他設計測量這種液體密度的實驗方案,要求:
(1)寫出主要實驗步驟及所需要測量的物理量.
(2)寫出液體密度的數(shù)學表達式(用已知量和測量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勻速下落的小球,機械能怎么變化?( �。�
A.變大B.變小C.不變D.不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作出如圖所示的動力臂與阻力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體積為500ml的純凈水全部結冰后質(zhì)量是500g,全部結冰后,體積變大(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ρ=1.0×103kg/m3,ρ=0.9×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場所的裝修會考慮聲學吸音效果.小明同學想比較幾種常見裝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來厚度相同的四種小塊材料(聚酯棉、軟木、泡沫和海綿),進行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桌面上放一個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別放上待測試的小塊材料,將懸掛在細線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釋放去敲擊玻璃杯,仔細比較玻璃杯發(fā)出的聲音大�。�
(1)為控制敲擊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同一高度釋放;
(2)小明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
材料種類聚酯棉軟木泡沫
玻璃杯發(fā)聲大小最小最大較大
最強最弱較弱
你認為表中空格處應填入吸音效果;
(3)小明實驗中的四種材料,僅從吸音性能的角度考慮,最適合隔音墻裝修的是聚酯棉;
小明將裝置改進成“探究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實驗.用兩根細繩將小球懸掛起來,拉起小球,當細繩與豎直方向成θ角后松手,小球撞擊水平木板上的木塊,記下木塊移動的距離s.改變角度θ的大小,重復實驗.
(4)利用如圖2兩根細繩懸掛小球,而不用一根細繩,其好處是便于控制小球擺動方向.
(5)本實驗探究的問題是物體的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
(6)利用上述實驗,同時還可以探究的問題是重力勢能與高度是否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