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uSO4溶液能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

B.分散質(zhì)粒子的直徑:濁液>膠體>溶液

C.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氫氧化鐵膠體中的可溶性雜質(zhì)

D.在飽和氯化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可制得Fe(OH)3膠體

B

【解析】

試題分析:A、溶液不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A錯誤;B、分散質(zhì)粒子的直徑:濁液>膠體>溶液,B正確;C、用滲析的方法除去氫氧化鐵膠體中的可溶性雜質(zhì),C錯誤;D、往沸水中滴加飽和氯化鐵溶液可以制得Fe(OH)3膠體,D錯誤;答案選B。

考點:考查分散系的性質(zhì)。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江蘇省高二第一學期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學生的實驗報告所列出的下列數(shù)據(jù)中合理的是

A.用10mL量筒量取7.13mL稀鹽酸

B.用托盤天平稱量25.20g NaCl

C.用廣泛pH試紙測得某溶液的pH為2.3

D.用25mL滴定管做中和滴定時,用去某濃度的堿溶液21.7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湖南省懷化市小學課改高二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密閉容器中進行下列反應:M(g)+N(g) R(g)+2 L,如圖所示R%是R的體積分數(shù),t是時間,下列關于該反應的分析正確的是

A.正反應吸熱,L為氣體

B.正反應吸熱,L為固體或純液體

C.正反應放熱,L為氣體

D.正反應放熱,L為固體或純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廣東省廣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12分)粗鹽中除含有Ca2+、Mg2+、SO42-等可溶性雜質(zhì)外,還含有泥砂等不溶性雜質(zhì)。

(1)檢驗溶液中含有SO42-的方法是 。

(2)將粗鹽溶解過濾除去不溶性雜質(zhì)后,在濾液中依次滴加過量NaOH溶液、B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直至不再產(chǎn)生沉淀。這些操作的目的是 , 滴加Na2CO3溶液時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用提純后的NaCl固體配制100mL 1.0 mol/L NaCl溶液,所用儀器除托盤天平、燒杯、玻璃棒、藥匙外,還需要 (填儀器名稱)。轉移溶液時沒有洗滌燒杯會造成所配溶液濃度偏________(填“高”或“低”,下同);定容時仰視刻度線會造成所配溶液濃度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廣東省廣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10 mL 1 mol/LH2SO4溶液稀釋到100 mL,關于稀釋后的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H+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1 mol/L

B.SO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1 mol/L

C.所含H2SO4的物質(zhì)的量為0.1 mol

D.取10 mL該溶液,H2SO4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01 mol/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廣東省廣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組離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Mg2+、H+、C1-、OH- B.K+、H+、NO、CO

C.Na+、OH-、Cl-、SO D.Na+、Ba2+、CO、N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廣東省廣州市高一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光潔的鉑絲蘸取某無色溶液,在無色火焰上灼燒時,觀察到黃色火焰,則無色溶液中一定含有

A.Cu2+ B.K+ C.Na+ D.Ba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北京市昌平區(qū)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NaCl固體溶解在水中,下列相關描述不正確的是

A.NaCl ══ Na++Cl-

B.NaCl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水合鈉離子、水合氯離子

C.該過程中,水分子的作用是氯化鈉溶液能夠導電的重要原因

D.氯化鈉固體中不存在鈉離子、氯離子,所以氯化鈉固體不導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上學期期末調(diào)研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電解尿素[CO(NH2)2]的堿性溶液制氫的裝置示意圖如圖,其中電解池中隔膜僅阻止氣體通過,陰、陽極均為石墨電極。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b電極為陽極

B.電子由b電極經(jīng)過溶液流入a電極形成回路

C.b電極上發(fā)生失去電子的反應

D.尿素在a電極發(fā)生氧化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