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根據(jù)能量關系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該反應是吸熱反應

B. 曲線a的熱效應大

C. 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4HCl + O2 → 2Cl2 +2H2O + 115.6 kJ

D. 若反應生成2mol液態(tài)水,放出的熱量高于115.6kJ

【答案】D

【解析】

A、根據(jù)圖像,反應物的能量比生成物能量高,所以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A錯誤;

B、依據(jù)圖像,反應物的能量比生成物能量高,所以該反應為放熱反應,H=生成物總能量 -反應物總能量,與反應的途徑無關,曲線a、b的熱效應相同,故B錯誤;

C、熱化學方程式中需要注明物質的狀態(tài),H=生成物總能量 -反應物總能量,則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4HCl(g)+O2(g)→2Cl2+2H2O(g)+115.6kJ,故C錯誤;

D、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4HCl(g)+O2(g)→2Cl2+2H2O(g)+115.6kJ,又氣態(tài)水變成液態(tài)水還要放熱,所以若反應生成2mol液態(tài)水,放出的熱量高于115.6kJ,故D正確;

答案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表示阿佛加德羅常數(sh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常溫常壓下,11.2 L氧氣含有的原子數(shù)為

B.標準狀況下,0.2 mol 的體積為4.48 L

C.2.3 g金屬鈉變?yōu)殡x子失去電子數(shù)為

D.常溫常壓下,個氫分子的質量為2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反應速率是描述化學反應進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下面是某同學測定化學反應速率并探究其影響因素的實驗。

Ⅰ.測定化學反應速率

該同學利用如圖裝置測定化學反應速率。

(1)除如圖裝置所示的實驗用品外,還需要的一件實驗用品是______________。

(2)圓底燒瓶中所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

(3)若在2 min時收集到224 mL(已折算成標準狀況)氣體,可計算出該2 min內(nèi)H的反應速率,而該測定值比實際值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該化學反應,試簡述測定反應速率的其他方法:________________(寫一種)。

Ⅱ.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

為探討反應物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設計的實驗方案如下表。(已知 I2+2 Na2S2O3=== Na2S4O6+2 NaI,其中Na2S2O3溶液均足量)

實驗序號

體積V/mL

時間/s

Na2S2O3溶液

淀粉溶液

碘水

10.0

2.0

4.0

0.0

T1

8.0

2.0

4.0

2.0

T2

6.0

2.0

4.0

Vx

T3

(5)表中Vx__________mL,T1、T2T3的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化學反應:CO(g)+H2O(g)CO2(g)+H2(g) ,其化學平衡常數(shù)K和溫度t的關系如下表:

t℃

700

800

85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問題:

(1)該反應為__________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2)能判斷該反應是否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多選扣分).

A.容器中壓強不變 B.混合氣體中 c(CO)不變

C.υ(H2)=υ(H2O) D.c(CO2)=c(CO)

(3)850 時,若向一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同時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

和xmolH2,則:

當x=5.0時,上述平衡向____________(填正反應、逆反應、恰好平衡)方向進行.

若要使上述反應開始時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則x應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850時,若設x=5.0mol和x=6.0mol,其他物質的投料不變,當上述反應達到平衡后,

測得H2的體積分數(shù)分別為a%、b% ,則a _________ b (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合物W是藥物合成的中間體,它的一種合成路線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試劑a___________。

(2)A的名稱是___________F中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______。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正確選項編號)。

aCH2= CHCHO不存在順反異構體 bD能發(fā)生水解反應

cE的分子式為C9H14NO2 d.⑧發(fā)生了還原反應

(4)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G()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屬于丁酸酯且苯環(huán)上含一NH2的同分異構體有___________種,其中核磁共振氫譜顯示為6組峰,且峰面積之比為322222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

(6) 是制藥中間體,結合題中流程和已學知識設計由D為起始原料合成的合成路線圖:___________(無機試劑任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是我國化工專家侯德榜發(fā)明的聯(lián)合制堿法簡要流程:

關于此流程說法正確的是

A. 副產(chǎn)品YNH4HCO3B. 向母液中通入的氣體XCO2

C. 循環(huán)II是為了提高食鹽的利用率D. 析出NaHCO3后的母液中只含NH4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種新型可逆電池的工作原理如圖所示,放電時總反應為Al+3Cn(AlCl4)+4AlCl4-Al2Cl7-+3Cn- (Cn代表石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充電時,石墨電極作陰極

B. 充電時,熔融鹽中的A1C14-向右移動

C. 放電時,負極反應為:2A1 - 6e-+ 7C1-= A12C17-

D. 放電時,若電路中轉移3 mol電子,則有1 mol Cn(A1C14)被還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有下列四種溶液:





0.1mol/L 鹽酸

pH = 3鹽酸

0.1mol/L 氨水

pH = 11氨水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由水電離出的c(H+):①>③

B. 稀釋到原來的100倍后,pH相同

C. 混合,若溶液pH = 7,則V(鹽酸)>V(氨水)

D. 混合,若溶液顯堿性,則所得溶液中離子濃度可能為:c(NH4+)>c(OH-)>c(Cl-)>c(H+)

【答案】D

【解析】試題分析:A.相同濃度的氨水與鹽酸,氨水實際上還會促進水的電離,所以由水電離產(chǎn)生的c(H+):①,B.如果是強堿的話,稀釋100倍,其pH一定為11,但是關鍵氨水是弱堿,無論稀釋到什么程度,都會有未電離的氨水存在,所以pH一定比11要小。C.①混合得到的是氯化銨,氯化銨是強酸弱堿鹽,顯酸性,所以若想要其pH7,則氨水的用量一定要比鹽酸的用量大才可以。D.所得溶液顯堿性,所以氫氧根離子的濃度一定要比氫離子的濃度大,而且銨根離子的濃度要比氯離子的濃度大。

考點:考查了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鹽類水解、離子濃度的大小比較的相關知識。

型】單選題
束】
18

【題目】25℃時,常見的無機酸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子平衡常數(shù)如表,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氫氰酸(HCN

碳酸(H2C03

氫氟酸(HF

K=4.9×1010

K1=4.4×107

K2=4.7×1011

K=6.61×104

A. 氰化鈉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N+H2O+CO2═2HCN+CO32

B. NaCNHCN的混合溶液中一定有:cNa+)>cCN)>cHCN)>cH+)>cOH-

C. 25℃CN-的水解平衡常數(shù)約為1.6×10-5

D. NaCNHCN的混合溶液中:2c(Na+)=c(CN+c(HC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高分子樹脂具有較好的吸水性,其合成線路如下:

已知:I:-CHO+-CH2CHO-CH=CHCHO

II.-CH=CH-COOH

回答下列問題

(1)G中的含氧官能團名稱為______M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

(2)A生成B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合成路線中,D→E的轉化在合成M中的作用為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選項中對有機物F的性質推測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1mol F與足量NaHCO3溶液反應放出2molCO2

B. 能發(fā)生水解反應和消去反應

C. 能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D. 1 mol F最多消耗3 mol NaOH

(5)符合下列條件的G的同分異構體有________

A.屬于芳香族化合物,且只有1種官能團

B.能發(fā)生銀鏡反應

C.除苯環(huán)外不存在其他環(huán)狀結構

其中核磁共振氫諧有4組峰的是________(寫出其中一種的結構簡式)

(6)根據(jù)上述合成路線和信息,以苯乙醛為原料(其他無機試劑任選)設計制備的合成路線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