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回答下列實驗問題:
Ⅰ.甲、乙、丙三人:甲患腎小球腎炎(主要病征為蛋白尿),乙體內含有抗胰島素受體的抗體,丙健康.某同學用一定濃度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檢測三人尿液中的異常成份,設計如下實驗(“+”表示添加):
試管號
加入物質
甲尿液++

乙尿液
+
丙尿液+
NaOH和CuSO4的混合液+++
先加NaOH,后加CuSO4+
(1)①號試管起
 
作用.
(2)②號試管置于常溫下,③號試管60℃水浴加熱,兩試管中的顏色變化分別是
 
 

(3)利用④號試管能否測定甲尿液中主要異常成分?請說明理由.
 

Ⅱ.酶的活性除了受溫度和pH影響外,還常受某些無機鹽的影響,如Cl-(酶的激活劑)、Cu2+(酶的抑制劑).請以狗的唾液(狗的體溫為38.5℃)、0.05g/mL NaCl溶液、0.05g/mL CuSO4溶液、碘化鉀-碘液、蒸餾水、淀粉液等為材料,設計一個實驗,驗證Cl-和Cu2+對酶活性的影響.
實驗步驟:
(1)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號為①②③;
(2)分別向每支試管各加入1mL狗的唾液,在溫度為
 
條件下水浴保溫;
(3)向①號試管中加入0.05g/mL NaCl溶液1mL,②號試管中加入等量的0.05g/mL CuSO4溶液,③號試管加入
 
,搖勻;
(4)向3支試管各加入1%的淀粉溶液1mL,搖勻后
 
;
(5)觀察并記錄
 
考點:內環(huán)境的理化特性,檢測蛋白質的實驗,檢測還原糖的實驗
專題:
分析:Ⅰ:甲患腎小球腎炎,主要病征為蛋白尿,尿液中含有蛋白質能與雙縮脲試劑反應生物紫色;乙體內含有抗胰島素受體的抗體,說明胰島素不能正常起作用,而導致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能與斐林試劑發(fā)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
Ⅱ:本題需設置一組對照實驗,其中自變量為所加無機鹽不同,對照組應加入等量的蒸餾水.實驗的因變量是淀粉分解的量,此時可以用碘液檢測,通過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來判斷淀粉的分解量.
解答: 解:Ⅰ(1)①號試管中是丙的尿液,丙是健康人,其尿液是正常的,可以作為對照.
(2)②號試管中是甲的尿液,甲患腎小球腎炎,其尿液中含有蛋白質,先加NaOH,后加CuSO4(雙縮脲試劑)檢測后,產生紫色反應.③號試管中是乙的尿液,乙體內含有抗胰島素受體的抗體,胰島素不能正常起作用,導致血糖含量高,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NaOH和CuSO4的混合液(斐林試劑)檢測,60℃水浴加熱后產生磚紅色沉淀.
(3)甲尿液中是蛋白質異常,4號試管加的是NaOH和CuSO4的混合液(斐林試劑),而斐林試劑檢測的是還原糖.應該先加NaOH,搖勻,后加CuSO4
Ⅱ(2)實驗探究的是無機鹽對酶活性的影響,因此其它變量均為無關變量,因此溫度要保持相同且適宜,即狗的體溫.
(3)由于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因此①號和②號應加入等量的不同的鹽溶液,而③號試管為空白對照,應加入等量的蒸餾水.
(4)由于溫度在該實驗中為無關變量,因此鑒定淀粉的分解量適宜使用等量的碘液進行鑒定.
(5)由于實驗開始時即加入碘液,因此可以通過觀察溶液顏色變化及變化速率來判斷淀粉的分解速度.
故答案為:
Ⅰ.(1)對照
(2)由藍色變?yōu)樽仙  ∮伤{色變?yōu)榇u紅色沉淀
(3)不能    測定蛋白質必須先加NaOH,搖勻,后加CuSO4
Ⅱ.(2)38.5℃
(3)等量蒸餾水
(4)加適量碘化鉀-碘液的混合液
(5)溶液顏色變化及變化速率
點評:本題綜合考查內環(huán)境的理化特性、蛋白質和還原性糖鑒定、酶活性實驗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識圖分析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具備設計簡單生物學實驗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小組進行觀察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鹽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解離作用,堿性染料吡羅紅可用于染色體染色
B、處于分裂間期和中期的細胞數目大致相等
C、觀察到分裂末期細胞內細胞板向四周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
D、分裂期核DNA與染色體數目之比為1:1或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010年8月媒體報道印度出現了一種“超級細菌”NDM一1,所謂的超級細菌只是原有的常見大腸桿菌等細胞的突變體.以下結構或物質不是超級細菌和人體腸壁細胞中都存在是( �。�
①核膜  ②細胞膜  ③內質網  ④ATP水解酶  ⑤核糖體  ⑥染色體  ⑦RNA.
A、①③⑥B、①②⑦
C、②④⑤⑦D、③④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哪一項是生物膜不具備的(  )
A、流動性B、全透性
C、半透性D、選擇透過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科學家根據分裂間期細胞的代謝情況.將它分為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和DNA合成后期(G2).
(1)有實驗表明,在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G1和G2期的細胞質中mRNA含量較高,可以推測,此時功能活躍的非膜性細胞器是
 
;而分裂期細胞質中mRNA明顯減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2)該實驗中測定mRNA含量變化最可能采用的方法是
 

(3)遺傳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長翅果蠅幼蟲正常培養(yǎng)的溫度為25℃,將其幼蟲放在35℃~37℃的溫度下培養(yǎng),則得到殘翅果蠅.
①溫度主要通過影響
 
來影響生物體內某些生化反應.
②正常溫度下,這些殘翅果蠅的后代仍然是長翅果蠅,其原因是
 

③據此可以看出,生物體的性狀與基因、環(huán)境的關系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以下兩段材料:
I.關于線粒體等細胞器的起源有真核生物的內共生起源假說:大約在15億年以前,一些大型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原始真核細胞,先后吞并了幾種原核生物(例如細菌和藍藻),由于后者沒有被分解消化,它們從寄生逐漸過渡到共生,成為宿主細胞里面的細胞器.例如被吞噬的好氧細菌成為了線粒體,而被吞噬的藍藻成為了葉綠體.
Ⅱ.Donal Parsons最先建立了分離線粒體外膜、內膜和其他組分的方法.首先將線粒體放在低滲溶液中吸水漲破外膜,離心后可以將外膜與線粒體質(包括線粒體內膜和線粒體基質)分開.去垢劑可以破壞線粒體內膜,釋放基質,破裂的內膜可以重新閉合成小泡,離心后可以進一步將二者分開.
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以下研究支持內共生假說的有
 
(選填字母)
A.對玉米葉綠體rRNA的研究發(fā)現,與細菌相似而與玉米細胞質基質中的不同
B.葉綠體中許多代謝途徑與藍藻相似而與細胞質不同
C.線粒體在真核細胞中普遍存在
D.線粒體和葉綠體都含有DNA,能自我復制,并具有雙層膜
(2)根據內共生假說,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外膜最可能來源于
 

(3)已知氯霉素能抑制原核生物蛋白質的合成,現用氯霉素分別處理線粒體中的核糖體和真核生物細胞質中的核糖體,根據內共生假說預測實驗結果
 

(4)線粒體基質中沒有下列哪種或哪些化學成分
 
(填編號).
A.水   B.丙酮酸   C.核苷酸   D.葡萄糖  E.ADP    F.蛋白質
(5)資料Ⅱ中分離得到的內膜小泡能夠合成ATP.實驗發(fā)現,內膜小泡上含有一種F1顆粒,用尿素破壞內膜小泡后,離心將F1顆粒與小泡分開,發(fā)現內膜小泡合成ATP的功能消失.實驗結果說明F1顆�?赡芎信cATP合成有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為從一細胞中分離得到的幾種細胞器模式簡圖.據圖回答(細胞器填寫標號):

(1)能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的細胞器是
 

(2)圖B所表示的細胞器在動物細胞中的作用是
 

(3)為細胞提供廣闊膜面積的細胞器是
 

(4)能產生能量的細胞器是
 

(5)在同一個葉肉細胞,結構A中產生一個CO2分子進入葉綠體基質中被利用,至少需要經過
 
層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果蠅是常用的遺傳學研究的試驗材料,據資料顯示,果蠅約有104對基因,現有一黑腹果蠅的野生種群,約有107個個體,請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1)該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統(tǒng)稱為
 
,經檢測,該種群中果蠅有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在突變過程中產生的等位基因,通過有性生殖中的
 
,使種群產生了大量的可遺傳變異,它們
 
(“能”或“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2)假設果蠅某基因的突變率為10-5,那么試估計該種群中突變的基因有
 
個.
(3)不同的果蠅種群之間,一旦發(fā)生了
 
,就不會有基因交流,即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圖中的染色體有四個DNA分子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