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程 | 時間 | 科學家 | 科學事實 |
① | 1954年 | 斯庫格等 | 一定條件下腺嘌呤能促進細胞分裂 |
② | 1955年 | 米勒等 | 將存放了4年的鯡魚精細胞的DNA,加入到煙草髓組織的培養(yǎng)基中,能誘導細胞分裂. |
③ | 1956年 | 斯庫格等 | 用新提取的鯡魚精細胞DNA,不能促進細胞分裂;但在pH<4的條件下進行高壓滅菌處理后,卻能促進細胞分裂.從處理物中分離出這種活性物質,并命名為“激動素”. |
④ | 1963年 | 萊撒姆 | 從未成熟的玉米籽粒中分離出類似于“激動素”的促進細胞分裂的物質,命名為“玉米素”,其生理活性高于“激動素”. |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A、RNA徹底水解后能生成6種小分子物質 |
B、合成RNA的過程有DNA聚合酶參與 |
C、細胞內tRNA的種類多于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 |
D、大腸桿菌中rRNA的合成與核仁有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原花青素濃度(g/L) | 細胞周期/% | ||
G1期 | S期 | G2、M期 | |
0 | 46.8 | 40.2 | 13.0 |
4.0×10-2 | 52.0 | 35.7 | 12.3 |
8.0×10-2 | 65.9 | 23.7 | 10.4 |
1.2×10-2 | 75.8 | 19.9 | 4.3 |
1.6×10-2 | 78.3 | 19.0 | 2.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A、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取材→解離→漂洗→染色→制片→觀察 |
B、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取試管→加入淀粉液→注入酶液→保溫→加碘液→觀察 |
C、制作生態(tài)瓶實驗:洗凈空瓶→裝入動植物→灌滿自來水→將瓶密封→放在陽光下 |
D、蒲公英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A、不同種類細菌的生長均需要相同碳源 |
B、常用液體培養(yǎng)基分離獲得細菌單菌落 |
C、平板劃線法是微生物接種的唯一方法 |
D、實驗室常用的滅菌方法有高壓蒸汽滅菌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A、結構①上的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與其功能密切相關 |
B、只有結構②中能發(fā)生“A-U、U-A”堿基配對方式 |
C、在細胞周期中周期性消失和重建的結構是③④ |
D、結構⑥是蛋白質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場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