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初次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是(  )
A、薩頓的蝗蟲實驗
B、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C、人的紅綠色盲的研究
D、摩爾根的果蠅紅、白眼雜交實驗
考點:伴性遺傳
專題:
分析: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歷程:薩頓采用類比推理法,將基因與染色體類比,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摩爾根以果蠅為實驗材料,采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據此答題.
解答: 解:A、薩頓的蝗蟲實驗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A錯誤;
B、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證明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B錯誤;
C、人的紅綠色盲的研究可探索伴性遺傳規(guī)律,C錯誤;
D、摩爾根以果蠅為實驗材料,采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歷程,要求考生識記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歷程,掌握薩頓和摩爾根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結論,再根據題干要求選出正確的答案即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調節(jié)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內環(huán)境成分中含有葡萄糖、O2、血紅蛋白等
B、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促進下丘腦分泌抗利尿激素
C、人體維持體溫恒定只需通過神經調節(jié)完成
D、健康人餐后胰島素分泌量增加導致血糖濃度明顯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是蛋白質合成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圖中共有3種RNA
B、該過程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20種游離的氨基酸
C、該過程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D、該過程發(fā)生在核糖體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酶與ATP的正確說法是( �。�
A、ATP的合成需要酶,但酶的合成不需要ATP
B、基因表達過程需要酶和ATP參與
C、ATP合成所需要的能量可以來自光能、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蛋白質的水解等
D、ATP水解釋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散失,少部分用于各項生命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關于細胞膜流動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因為磷脂分子有頭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擺動在細胞膜上運動,使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B、因為蛋白質分子無尾,不能運動,所以它與細胞膜的流動性無關
C、細胞膜的流動性是指蛋白質載體的翻轉運動,與磷脂分子無關
D、細胞膜流動性與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細胞衰老、凋亡、壞死與癌變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衰老細胞的膜通透性降低,癌變細胞膜的黏著性增強
B、細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細胞癌變不受基因控制
C、細胞壞死代謝停止,細胞癌變代謝增強
D、細胞衰老、癌變對人體有害,細胞凋亡對人體有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四條DNA分子,其末端恰好可以相互黏合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過程可以歸納為:①
脫分化
再分化
③→④,對此敘述有錯誤的是(  )
A、②→③的再分化過程中,細胞增殖的方式為有絲分裂
B、植物組織培養(yǎng)依據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
C、③→④過程指植物的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階段
D、將①經脫分化培養(yǎng)成②時,再植上人造種皮可獲得人工種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關于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細胞凋亡是由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控制的
B、細胞死亡是細胞凋亡的同義詞
C、細胞壞死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
D、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與細胞凋亡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