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都能產(chǎn)生CO2和H20 | B. | 都能產(chǎn)生丙酮酸 | ||
C. | 都是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 D. | 都有能量的釋放,并產(chǎn)生ATP |
分析 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類型 | 有氧呼吸 | 無氧呼吸 |
必需條件 | 氧和酶 | 不需要氧,但必需有酶的催化 |
場所 | 細胞質(zhì)基質(zhì)(第一階段) 線粒體(第二和第三階段) | 細胞質(zhì)基質(zhì) |
物質(zhì)變化 | ①C6H12O6+6O2+6H2O$\stackrel{酶}{→}$6CO2+12H2O ②ADP+Pi$\stackrel{酶}{→}$ATP | ①C6H12O6(葡萄糖)$\stackrel{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②C6H12O6(葡萄糖)$\stackrel{酶}{→}$2C2H5OH (酒精)+2CO2+少量能量 ③ADP+Pi$\stackrel{酶}{→}$ATP |
能量釋放 | 產(chǎn)生大量能量 | 產(chǎn)生少量能量 |
特點 | 有機物徹底分解,能量完全釋放 | 有機物氧化沒有徹底分解,能量沒有完全釋放 |
聯(lián)系 | ①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②實質(zhì)相同: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
解答 解:A、有氧呼吸能產(chǎn)生水,無氧呼吸不能產(chǎn)生水,A錯誤;
B、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都是葡萄糖分解產(chǎn)生丙酮酸,釋放少量能量,B正確;
C、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實質(zhì)都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C正確;
D、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都是分解有機物,所以都有能量的釋放,并產(chǎn)生ATP,D正確.
故選: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細胞呼吸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有氧呼吸、無氧呼吸過程的理解,可以通過流程圖分析,表格比較,典型練習分析強化學生的理解.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健那綠染液可以使用8%HCl水解后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xiàn)藍綠色 | |
B. | 觀察植物細胞的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用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現(xiàn)象會更明顯 | |
C. | 用甲基綠和吡羅紅對人口腔上皮細胞進行染色,發(fā)現(xiàn)細胞核呈紅色、細胞質(zhì)呈綠色 | |
D. | 檢測還原糖的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與用于檢測蛋白質(zhì)的雙縮脲試劑A液和B液,雖然其成分相同但用法和用量均不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若圖表示血漿滲透壓的變化,則AB段可能與大量飲水或食物過淡等有關 | |
B. | 若圖表示人體溫在一段時間內(nèi)的變化,則BC段可能與骨骼肌戰(zhàn)栗等有關 | |
C. | 若圖表示健康人的皮膚血流量變化,則AB段可能與甲狀腺激素等分泌有關 | |
D. | 若圖表示正常人進食后的血糖濃度變化,則CD段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應減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雜交育種是將兩個或多個品種的優(yōu)良性狀通過交配集中在一起,再選擇培育出新品種 | |
B. | 雜交育種操作簡便,但是雜交過程產(chǎn)生的后代往往有純有雜,需要經(jīng)過進一步篩選,需要的時間一般很長 | |
C. | 誘變育種中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線)和化學因素(亞硝酸、硫酸二乙酯) | |
D. | 誘變育種可以加大突變率從而產(chǎn)生更多新基因,中國荷斯坦牛和高產(chǎn)青霉菌株都是誘變育種領域取得的成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不同噬菌體的可遺傳變異類型有突變和基因重組 | |
B. | 噬菌體與人體細胞都能進行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 | |
C. | 將基因插入宿主DNA的噬菌體的遺傳物質(zhì)為雙鏈DNA | |
D. | 所有的噬菌體都可以用于驗證DNA是遺傳物質(zhì)的實驗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ATP轉化成ADP的過程需要水的參與 | |
B. | 人體細胞有氧呼吸過程中水是產(chǎn)物但不是反應物 | |
C. | 丙酮酸徹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過程需要有水的參與 | |
D. | 若標記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氣,則被標記的氧可在水中檢測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