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題目】關于苯丙酮尿癥的說法錯誤的是

A. 苯丙酮尿癥致病基因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B. 苯丙酮尿癥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C. 苯丙酮尿癥體現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狀

D. 苯丙酮尿癥患者可以通過從小進行飲食治療達到與正常孩子同等的智力水平

【答案】C

【解析】

苯丙酮尿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體現了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苯丙酮尿癥是由于控制苯丙氨酸代謝有關的基因發(fā)生了隱性突變造成的;所以A、B選項正確;苯丙酮尿癥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間接控制生物性狀,所以C錯誤;患者幼兒從小要減少苯丙氨酸的攝入量,減緩疾病的病癥,可以達到與正常孩子同等的智力水平,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四個遺傳圖示中肯定和血友病傳遞方式不一樣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地中海小島撒丁島與世隔絕,當地居民普遍患有多種遺傳病,是各種遺傳病基因采集樣本的理想地點。

(1)選擇該地為遺傳病基因采集樣本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通過抽取血液來獲得基因樣本,則檢測的是__________細胞中的基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圖是兩種遺傳病的系譜圖,其中甲病為地中海貧血癥(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顯性基因用A表示,隱性基因用a表示),若該島中每256人中有一人患有地中海貧血癥,則該島人群中基因A的頻率為__________。乙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體上。若圖中Ⅲ2與Ⅲ3結婚生了一個男孩,則該男孩患乙病的概率為__________。

(4)要降低該地遺傳病發(fā)生的頻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苔原的描述,錯誤的是( )

A. 苔原中沒有樹林生長 B. 苔原植物主要通過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C. 苔原植被結構簡單 D. 苔原仍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細胞分裂間期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是

A.姐妹染色單體的形成B.染色體的復制

C.染色體數目加倍D.DNA數目加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四種化合物的化學組成中,對“O”中所對應的含義最接近的是( )

A. 甲與丁B. 乙與丁C. 甲與丙D. 甲與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裝置中的混合液在適宜的條件下發(fā)生反應后,分別加入碘液、雙縮脲試劑、斐林試劑和蘇丹Ⅳ染液后,出現的顏色反應正確的是( 。

A. 甲裝置內溶液呈現藍色

B. 乙裝置內溶液呈現紫色

C. 丙裝置內溶液呈現磚紅色

D. 丁裝置內溶液呈現紅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選項中,屬于活細胞的一組是( )

A. 植物導管細胞B. 花粉C. 抗體D. 胃蛋白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國某大型水庫曾連續(xù)爆發(fā)水華。為防治水華,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時,研究人員依據生態(tài)學原理嘗試在水庫中投放以藻類和浮游動物為食的鰱魚和鳙魚,對該水庫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修復,取得了明顯效果。

(1)在該水庫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中,引起水華的藻類屬于_________。水庫中各種生物共同構成______________。

(2)為確定鰱、鳙的投放量,應根據食物網中的營養(yǎng)級,調查投放區(qū)鰱、鳙_________的生物積累量(在本題中指單位面積中生物的總量,以t·hm-2表示)為保證鰱、鳙的成活率,應捕殺鰱、鳙的______________。

(3)藻類吸收利用水體中的N、P元素,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銀魚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由圖可知,將鰱、鳙魚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該水庫后,造成銀魚生物積累量__________,引起該變化的原因是______。

(4)投放鰱、鳙這一方法是通過人為干預,調整了該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網中相關物種生物積累量的____________,從而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

(5)鰱魚和鳙魚是人們日常食用的魚類。為繼續(xù)將投放鰱、鳙的方法綜合應用,在保持良好水質的同時增加漁業(yè)產量,以實現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請?zhí)岢鰞蓷l具體措施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