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染色體、紡錘體、細胞壁 |
B、染色體、赤道板、細胞膜 |
C、紡錘體、細胞膜、細胞核 |
D、紡錘體、細胞壁、核仁 |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A、誘發(fā)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 |
B、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 |
C、基因突變是隨機發(fā)生的、不定向的 |
D、基因突變對生物個體都是有害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A、只要種群基因頻率不發(fā)生改變,該種群就未發(fā)生進化 |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
C、物種的形成要經過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三個環(huán)節(jié) |
D、生物進化的方向取決于生物變異的方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A、1份淀粉酶能催化100萬份淀粉水解成麥芽糖 |
B、每種生物都有自身特有的一些酶 |
C、人體內的酶只能在人的正常體溫條件下才能發(fā)揮良好的催化作用 |
D、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質分解成多肽,而不能催化多肽分解成氨基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時間/分 | 5℃ | 10℃ | 20℃ | 35℃ | 55℃ |
1 | 0 | 0.2 | 0.4 | 0.7 | 0 |
2 | 0 | 1.0 | 1.3 | 1.6 | 0.1 |
3 | 0.1 | 1.9 | 2.2 | 2.8 | 0.2 |
4 | 0.2 | 3.1 | 3.3 | 4.4 | 0.3 |
5 | 0.3 | 4.0 | 4.4 | 4.4 | 0.4 |
A、實驗中小液滴移動的方向是向右 |
B、酵母菌中參與酒精發(fā)酵的酶作用的最適溫度大約為55℃左右 |
C、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隨溫度的升高,發(fā)酵作用一直增強 |
D、三角瓶內的蔗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要大約4分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A、染色單體的形成是在間期 |
B、一個四分體有兩對同源染色體 |
C、有絲分裂后期的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 |
D、基因重組只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