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題目】圖表示根、莖對生長素濃度變化的反應曲線,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根、莖兩器官對生長素反應敏感程度有明顯差異

B. d點對應生長素濃度對根可能有較強烈抑制作用

C. a、b兩點可分別表示某水平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側和遠地側的生長狀況

D. c、d兩點可分別表示某單側光下的植物莖的向光側和背光側的生長狀況

【答案】C

【解析】根和莖兩種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敏感程度有明顯差異,根的敏感程度高于莖,A正確;圖中b點生長素濃度對于根為抑制作用,則d點生長素濃度濃度更高,對根可能有較強烈的抑制作用,B正確;b點所在的曲線為根對生長素濃度反應的曲線,其中a點為促進根生長的生長素濃度,b點為抑制根生長的生長素濃度,故a點為遠根的地側,b點為近地側的生長情況,C錯誤;d點所在曲線為莖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曲線,c、d兩點可分別表示某單側光下的植物莖的向光側和背光側的生長狀況,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對盆栽鮮花施用S-誘抗素制劑,可以保證鮮花盛開。S-誘抗素的分子結構如下圖,下列關于該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含有碳碳雙鍵、苯環(huán)、羥基、羰基

B. 含有碳碳雙鍵、羥基、羰基、羧基

C. 1 mol該物質能與5 mol H2發(fā)生加成反應

D. 與等物質的量的溴單質發(fā)生加成反應可得3種產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在不同情況下,成熟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曲線圖。下列關于甲、乙、丙、丁四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圖甲中C點時細胞液濃度最低

B. 圖乙中MN時間段,細胞吸水能力逐漸增強

C. 圖丙中B點之后,細胞液濃度下降速度減慢可能與細胞壁有關

D. 圖丁中C點時原生質體體積最大、吸水能力最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某蛋白質的結構示意圖,其中“―S―S―”為由兩個“―SH”(巰基)構成的二硫鍵,其作用是連接兩相鄰肽鏈。若該蛋白質分子共由m個氨基酸組成,則形成一個該蛋白質分子時生成的水分子數和減少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  )

A. (m-2),18(m-2)+4 B. (m-4),18(m-4)

C. (m-3),18(m-3)+4 D. m,18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醫(yī)院驗血報告單的部分載圖,分析合理的是( )

A. 甲可能是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乙可能是甲狀腺腫大患者

B. 正常人從寒冷的室外進入醫(yī)院立即抽血,檢測出甲狀腺激素含量與正常值低

C.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甲狀腺激素都能調節(jié)TSH激素的分泌

D. 遇到緊急情況時甲狀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失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機體缺氧時,腎臟產生紅細胞生成酶,該酶作用于肝臟所生成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使其轉變成促紅細胞生成素(ESF)。促紅細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使周圍血液中紅細胞數增加,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饋性地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下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 促紅細胞生成素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的生成,這屬于負反饋調節(jié),這種機制保證了生物體內物質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

B. 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還能產生淋巴細胞,參與免疫調節(jié)

C. 促紅細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細胞是紅細胞,紅細胞數量增加可增加攜氧能力,改善缺氧

D. 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項中,能視為物質進入內環(huán)境的實例的是(  )

A. 精子進入輸卵管內

B. 牛奶被飲入胃中

C. 氧進入血液中的紅細胞里

D. 胰島素被注射到皮下組織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甲醇、乙醚、丙醇的混合物中,測得其中氧的質量分數為a,則混合物中碳的質量分數為

A. B. C. D. 不能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得到的胚胎干細胞經誘導分化,形成相應的組織器官后,可用于組織器官的移植,操作流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過程①所用的卵母細胞應培養(yǎng)至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

B. 過程②中細胞數目增加,所含有機物不變

C. 過程③獲取囊胚內的滋養(yǎng)層,經過程④形成大量胚胎干細胞

D. 完成過程⑤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