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甲型H1N1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都是非細胞形態(tài)結構的生物
B、都必須寄生在細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
C、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質
D、都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考點:細胞的發(fā)現(xiàn)、細胞學說的建立、內容和發(fā)展
專題:
分析: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
解答: 解:A、甲型H1N1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均無細胞結構,A正確;
B、病毒都必須寄生在細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B正確;
C、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核酸核心構成,故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質,C正確;
D、病毒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細胞,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甲以型H1N1病毒為載體,考查病毒的相關知識點,識記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不能獨立在培養(yǎng)基中生存繁殖,并且具備提取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關于DNA分子的結構與復制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含有n個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復制需要腺嘌呤脫氧核苷酸(2n-1)×n個
B、DNA雙鏈被32P標記后,復制n次,子代DNA中有標記的占
1
2
n
C、細胞內全部DNA被32P標記后在不含32P的環(huán)境中進行連續(xù)有絲分裂,第2次分裂的每個子細胞染色體均有一半有標記
D、在一個雙鏈DNA分子中,G+C占M%,那么該DNA分子的每條鏈中G+C都占該鏈堿基總數(shù)的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自然條件下,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假設種群的K值為200,N表示種群數(shù)量,據(jù)表分析不正確的是(  )
曲線上的點S1S2S3S4S5
N2050100150180
K-N
K
0.900.750.500.250.10
A、環(huán)境阻力對種群增長的明顯影響出現(xiàn)在S4點之后
B、防治蝗蟲應在蝗蟲數(shù)量達到S3點之前進行
C、漁業(yè)捕撈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點
D、
K-N
K
值為0.50 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能源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ATP是絕大多數(shù)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B、糖類是生物體內的主要儲能物質
C、脂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D、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內的主要能源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表是C、H、O、N、P、S占人體細胞干重和鮮重的百分比,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元素OCHNPS
占細胞干重的百分比(%)14.6255.997.469.333.110.78
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65.018.010.03.01.400.30

(1)表中元素鮮重百分比明顯比干重百分比含量多的是氧元素和
 
元素,由這兩種元素構成的化合物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有
 

(2)同時含有表中各元素的化合物最可能是
 

(3)核酸是由
 
連接而成的長鏈,其中DNA的基本結構單位有
 
種.若右圖表示某DNA分子單鏈片段,與組成RNA的基本結構單位相比,一定不同的是
 
(填標號)
(4)若圖一表示某RNA分子的長鏈片段,則由①②③組成的物質稱為
 

(5)圖二表示由許多單體連接成的某多聚體的一個片段.
①若圖1中組成多聚體的單體為果糖,則它與葡萄糖縮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質是
 

②若圖1多聚體具有免疫功能,在不考慮其他單體連接的情況下,形成上述多聚體的過程中,相對分子質量減少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表示某種植物的非綠色器官在不同氧濃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釋放量的變化.請據(jù)圖回答:
(1)此圖表明該植物的非綠色器官既可進行
 
呼吸也可以進行
 
呼吸.
(2)外界氧濃度在5%以下時,該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主要是
 
,此種呼吸方式是在
 
中進行.
(3)該器官的CO2釋放與O2的吸收兩條曲線在P點相交后則重合為一條線,此時該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
 

(4)當外界氧濃度為5%時,該器官CO2釋放量的相對值為0.6,而O2吸收量的相對值為0.4.此時,有氧呼吸CO2釋放量的相對值約相當于無氧呼吸的
 
倍?
(5)就此圖可判斷,假如想儲藏該植物器官,應該是在
 
(低氧、無氧、高濃度氧)條件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群落演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群落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一個群落可能被另一個群落所代替
B、在一定的條件下,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長成森林
C、火山爆發(fā)后在火山巖上發(fā)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種次生演替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細菌和洋蔥表皮細胞最明顯的區(qū)別是( 。
A、有無細胞壁B、有無核糖體
C、有無核膜D、有無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酵母菌是發(fā)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某班同學利用校本課程時間,對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請回答以下問題:
(1)對酵母菌進行計數(shù)可以采用
 
的方法,從試管中吸出培養(yǎng)液進行計數(shù)之前,要
 
.如果實驗時發(fā)現(xiàn)血球計數(shù)板的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難以數(shù)清,應當采取的措施是
 

(2)用血球計數(shù)板制片時,應先將
 
放在計數(shù)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樣液.如圖①是一塊血球計數(shù)板正面示意圖,其上有
 
個計數(shù)室.如圖②是計數(shù)室中一個小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圖(代表酵母菌),計數(shù)時該小格中酵母菌數(shù)量應記為
 
個.

(3)某一組同學為了探究“溫度(5℃、28℃)對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變化是如何影響的?”設計了實驗方案,進行了為期7天的實驗,每天定時取樣一次,并在實驗前設計了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如下:
時間/天
酵母菌數(shù)/個?mL-1
溫度/℃
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
5
28
根據(jù)上述表格,有人認為該同學設計的實驗方案不能夠準確反映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請指出該方案不足之處:
 

(4)另一組同學為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設計了3組實驗(見下表).每隔24小時取樣并計數(shù),實驗結果略.
試管編號培養(yǎng)液(mL)無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溫度(℃)
A10--0.128
B10--0.15
C--100.128
上述實驗目的是:探究
 
對酵母菌種群動態(tài)變化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