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題滿分12分) 設(shè)不等式組
表示的平面區(qū)域?yàn)?img src="http://thumb.zyjl.cn/pic2/upload/papers/20140823/20140823124132644200.gif"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區(qū)域
內(nèi)的動點(diǎn)
到直線
和直線
的距離之積為2, 記點(diǎn)
的軌跡為曲線
. 是否存在過點(diǎn)
的直線
l, 使之與曲線
交于相異兩點(diǎn)
、
,且以線段
為直徑的圓與
y軸相切?若存在,求出直線
l的斜率;若不存在, 說明理由.
k=-
由題意可知,平面區(qū)域
如圖陰影所示.設(shè)動點(diǎn)為
,則
,即
.
由
知
,
x-
y<0,即
x2-
y2<0.
所以
y2-
x2=4(
y>0),即曲線
的方程為
-
=1(
y>0)
設(shè)
,
,則以線段
為直徑的圓的圓心為
.
因?yàn)橐跃段
為直徑的圓
與
軸相切,所以半徑
,即
因?yàn)橹本
AB過點(diǎn)
F(2
,0),當(dāng)
AB ^
x軸時(shí),不合題意.所以設(shè)直線
AB的方程為
y=
k(
x-2
).代入雙曲線方程
-
=1(
y>0)得:
k2(
x-2
)
2-
x2=4,即
(
k2-1)
x2-4
k2x+(8
k2-4)=0.
因?yàn)橹本與雙曲線交于
A,
B兩點(diǎn),所以
k≠±1.于是
x1+
x2=
,
x1x2=
.
故 |
AB|=
=
=
=|
x1+
x2|=|
|,
化簡得:
k4+2
k2-1=0
解得:
k2=
-1 (
k2=-
-1不合題意,舍去).
由△=(4
k2)
2-4(
k2-1)(8
k2-4)=3
k2-1>0,又由于
y>0,所以-1<
k<-
.
所以,
k=-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已知橢圓
,過其左焦點(diǎn)且斜率為
的直線與橢圓及其準(zhǔn)線的交點(diǎn)從左到右的順序?yàn)?img src="http://thumb.zyjl.cn/pic2/upload/papers/20140823/20140823124614286345.gif"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如圖),設(shè)
.
(1)求
的解析式;
(2)求
的最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已知矩形
中,
,
,中心
在第一象限內(nèi),且與
軸的距離為一個(gè)單位,動點(diǎn)
沿矩形一邊
運(yùn)動,求
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果雙曲線的兩個(gè)焦點(diǎn)分別為
,一條漸近線方程為
,則該雙曲線的方程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已知拋物線
(
)與橢圓
=1有一個(gè)相同的焦點(diǎn),則動點(diǎn)
的軌跡是(。
A.橢圓的一部分 | B.雙曲線的一部分 |
C.拋物線的一部分 | D.直線的一部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已知橢圓C的中心在原點(diǎn),左焦點(diǎn)為
F1,其右焦點(diǎn)
F2和右準(zhǔn)線分別是拋物線
的頂點(diǎn)和準(zhǔn)線.
⑴求橢圓C的方程;
⑵若點(diǎn)
P為橢圓上C的點(diǎn),△
PF1F2的內(nèi)切圓的半徑為
,求點(diǎn)
P到
x軸的距離;
⑶若點(diǎn)
P為橢圓C上的一個(gè)動點(diǎn),當(dāng)∠
F1PF2為鈍角時(shí)求點(diǎn)
P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若點(diǎn)
M到兩定點(diǎn)
F1(0,-1),
F2(0,1)的距離之和為2,則點(diǎn)
M的軌跡是 ( )
.橢圓
.直線
.線段
.線段
的中垂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本小題滿分14分)
過拋物線
的對稱軸上一點(diǎn)
的直線與拋物線相交于
M、
N兩點(diǎn),自
M、
N向直線
作垂線,垂足分別為
、
。
(Ⅰ)當(dāng)
時(shí),求證:
⊥
;
(Ⅱ)記
、
、
的面積分別為
、
、
,是否存在
,使得對任意的
,都有
成立。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