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如圖所示,MN是負點電荷電場中的一條電場線,一個帶正電的粒子(不計重力)從a到b穿越這條電場線的軌跡如圖中虛線所示.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 帶電粒子從a到b運動的過程中動能逐漸減小

B. 帶電粒子在a點時的電勢能大于在b點時的電勢能

C. 負點電荷一定位于N點右側

D. 帶電粒子在a點時的加速度大于在b點時的加速度

【答案】AD

【解析】由于該粒子只受電場力作用且做曲線運動,電場力指向軌跡內側,電場力方向大致向左,對帶電粒子做負功,其動能減。A正確;電場力對帶電粒子做負功,電勢能增大,則帶電粒子在a點的電勢能小于在b點的電勢能,故B錯誤;帶正電粒子的電場力向左,電場線由N指向M,說明負電荷在直線MN左側,a點離點電荷較近,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知,帶電粒子在a點的加速度大于在b點的加速度,C錯誤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正在做加速運動的物體,如果它的加速度在逐漸減小,則該物體(   )

A. 立即做減速運動   B. 立即反向運動

C. 運動的速度立即減小   D. 運動的速度仍在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5分)關于光現象及其應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填正確答案標號。選對1個得2分,選對2個得4分,選對3個得5分。每選錯1個扣3分,最低得分為0分)

A.用透明的標準平面樣板檢查光學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干涉現象

B.光導纖維傳輸信號是利用光的干涉現象

C.分別用藍光和紅光在同一裝置上做雙縫干涉實驗,用紅光時得到的條紋間距更寬

D.玻璃內氣泡看起來特別明亮,是因為光線從氣泡中射出的原因

E.在照相機鏡頭前加裝偏振濾光片拍攝日落時的景物,可使景象更清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電燈的燈絲電阻為2Ω,電池電動勢為2V,內阻不計,線圈匝數足夠多,其直流電阻為3Ω.先合上電鍵K,過一段時間突然斷開K,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電燈立即變暗再熄滅,且電燈中電流方向與K斷開前方向相同

B. 電燈立即變暗再熄滅,且電燈中電流方向與K斷開前方向相反

C. 電燈會突然比原來亮一下再熄滅,且電燈中電流方向與K斷開前方向相同

D. 電燈會突然比原來亮一下再熄滅,且電燈中電流方向與K斷開前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物塊A放在直角三角形斜面體B上面,B放在彈簧上面并緊挨著豎直墻壁,初始時A、B靜止,現用力F沿斜面向上推A,但A、B仍未動.則施力F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B之間的摩擦力一定變大

B. B與墻面間的彈力可能不變

C. B與墻之間可能沒有摩擦力

D. 彈簧彈力一定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若禮花彈在由炮筒底部擊發(fā)至炮筒口的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W1,克服炮筒阻力及空氣阻力做功W2,高壓燃氣對禮花彈做功W3,則禮花彈在炮筒內運動的過程中(設禮花彈發(fā)射過程中質量不變)(  )

A. 禮花彈的動能變化量為W3W2W1

B. 禮花彈的動能變化量為W3W2W1

C. 禮花彈的機械能變化量為W3W2

D. 禮花彈的機械能變化量為W3W2W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直線MN表示某電場線,a、b是電場線上的兩點,將一帶負電的粒子從a點由靜止釋放,粒子從a運動到b的過程中的v-x圖象如圖乙所示,設a、b兩點的電勢分別為φaφb,場強的大小分別為EaEb,粒子在a、b兩點的電勢能分別為WaWb,

A.φaφb B.EaEb C.EaEb D.WaW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目前,在地球周圍有許多人造地球衛(wèi)星繞著它運轉,其中一些衛(wèi)星的軌道可近似為圓,且軌道半徑逐漸變。粜l(wèi)星在軌道半徑逐漸變小的過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氣體阻力的作用,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衛(wèi)星的動能逐漸減小

B. 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勢能一定減小

C. 由于氣體阻力做負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機械能保持不變

D. 衛(wèi)星克服氣體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勢能的減小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在一個以點電荷為中心、r為半徑的球面上,各處的電場強度都相同

B. EkQ/r2適用于真空中點電荷形成的電場

C. 任何帶電體的電場理論上都能以點電荷的電場為依據而求得

D. 點電荷的電場在空間成球對稱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