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中,采用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及車中砝碼的質量用M表示,盤及盤中砝碼的質量用m表示,小車的加速度可由小車后拖動的紙 帶由打點計時器打出的點計算出.

①當M與m的大小關系滿足m<<M時,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
②一組同學在做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實驗時,保持盤及盤中砝碼的質量一定,改變小車及車中砝碼的質量,測出相應的加速度.采用圖象法處理數(shù)據(jù).為了比較容易地檢查出加速度a與質量M的關系,應該做a與$\frac{1}{M}$的圖象.
③如圖B所示為甲同學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作出的a-F圖象,說明實驗存在的問題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④乙、丙同學用同一裝置做實驗,畫出了各自得到的a-F圖象如圖C所示,兩個同學做實驗時的哪一個物理量取值不同小車及車中砝碼的總質量不同 (字母表示).

分析 (1)要求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需求出繩子的拉力,而要求繩子的拉力,應先以整體為研究對象求出整體的加速度,再以M為研究對象求出繩子的拉力,通過比較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和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的大小關系得出只有m<<M時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
(2)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是曲線,而根據(jù)曲線很難判定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正比例函數(shù)圖象是過坐標原點的一條直線,就比較容易判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
(3)圖B中圖象與橫軸的截距大于0,說明在拉力大于0時,加速度等于0,即合外力等于0.
(4)a-F圖象的斜率等于物體的質量,故斜率不同則物體的質量不同.

解答 解:①以整體為研究對象有mg=(m+M)a
解得:a=$\frac{mg}{m+M}$,
以M為研究對象有繩子的拉力F=Ma=$\frac{Mmg}{M+m}=\frac{mg}{1+\frac{m}{M}}$,
顯然要有F=mg必有m+M=M,故有m<<M,即只有m<<M時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
②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F=Ma,a與M成反比,而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是曲線,而根據(jù)曲線很難判定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故不能作a-M圖象;但a=$\frac{F}{m}$,故a與$\frac{1}{M}$成正比,而正比例函數(shù)圖象是過坐標原點的一條直線,就比較容易判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故應作a-$\frac{1}{M}$圖象.
③圖B中圖象與橫軸的截距大于0,說明在拉力大于0時,加速度等于0,說明物體所受拉力之外的其他力的合力大于0,即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④由圖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況下a>a
根據(jù)F=ma可得m=$\frac{F}{m}$,即a-F圖象的斜率等于物體的質量,且m<m.故兩人的實驗中小車及車中砝碼的總質量不同.
故答案為:①m<<M;②$\frac{1}{M}$;③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④小車及車中砝碼的總質量不同.

點評 只要真正掌握了實驗原理就能順利解決此類實驗題目,而實驗步驟,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都與實驗原理有關,故要加強對實驗原理的學習和掌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在“測定金屬絲的電阻率”的實驗中,用電壓表測得金屬絲兩端的電壓U,用電流表測得通過金屬絲中的電流I,用螺旋測微器測得金屬絲的直徑d,測得數(shù)據(jù)如圖所示,請從圖中讀出d=10.491mm.U=1.30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用不同頻率的光照射某金屬產(chǎn)生光電效應,測量金屬的遏止電壓Uc與入射光頻率ν,得到Uc-ν圖象如圖所示,根據(jù)圖象求出該金屬的截止頻率νc=5.0×1014Hz,普朗克常量h=6.4×10-34J•s.(已知電子電荷量e=1.6×10-19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電流表的內阻是Rg=200Ω,滿偏電流值是Ig=0.5mA,現(xiàn)在欲把這電流表改裝成量程為1.0V的電壓表,正確的方法是( 。
A.應串聯(lián)一個0.1Ω的電阻B.應并聯(lián)一個0.1Ω的電阻
C.應串聯(lián)一個1800Ω的電阻D.應并聯(lián)一個1800Ω的電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一個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落地時的速度是經(jīng)過空中P點時速度的2倍,已知P點離地面的高度為15m,則物體落地時的速度為多大?總位移多大?物體在空中運動的時間有多長?(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物理量中,屬于標量的是( 。
A.靜電力B.電場強度C.電流D.磁感應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關于物理學史和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亞里斯多德開創(chuàng)了運用邏輯推理和實驗相結合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
B.“平均速度”、“總電阻”、“交流電的有效值”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
C.是庫侖利用庫侖扭秤實驗裝置測量了靜電力常量,且應用了放大法
D.電場強度是用比值法定義的,因而電場強度與電場力成正比,與試探電荷的電量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一條平直的公路上,一輛自行車以5m/s的速度勻速前進,在自行車后面200m處有一輛以30m/s速度同向行駛的汽車突然剎車,剎車后以1m/s2加速度勻減速前進.求:
(1)汽車超過自行車后兩車的最大距離
(2)兩車從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小球A和質量為$\frac{1}{3}$m的小球B通過輕彈簧連接并處于靜止狀態(tài),彈簧處于原長;質量為m的小球C以初速度v0沿AB連線向右勻速運動,并與小球A發(fā)生彈性碰撞.在小球B的右側某位置固定一塊彈性擋板(圖中未畫出),當彈簧恢復原長時,小球B與擋板發(fā)生正碰并立刻將擋板撤走.不計所有碰撞過程中的機械能損失,彈簧始終處于彈性限度內,小球B與擋板的碰撞時間極短,碰后小球B的速度大小不變,但方向相反.在小球A向右運動過程中,求:
(1)小球B與擋板碰撞前,彈簧彈性勢能最大值;
(2)小球B與擋板碰撞時,小球A、B速度分別多大?
(3)小球B與擋板碰撞后彈簧彈性勢能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