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7945  437953  437959  437963  437969  437971  437975  437981  437983  437989  437995  437999  438001  438005  438011  438013  438019  438023  438025  438029  438031  438035  438037  438039  438040  438041  438043  438044  438045  438047  438049  438053  438055  438059  438061  438065  438071  438073  438079  438083  438085  438089  438095  438101  438103  438109  438113  438115  438121  438125  438131  438139  447348 

2. C(“咸私哂其矯飾焉”中的“焉”是語氣詞,“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焉”則是代詞“之”;A項的“為”皆是表被動的介詞;B項的“以”都是表目的的連詞;D項的“因”都是連詞“于是”的意思。)

試題詳情

1. C(C選項的“遇”應為“對待”,“遇……盡禮”即“以禮善待”之意。)

試題詳情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試題詳情

5.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

試題詳情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邊長大,由于博學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煬帝都十分賞識他,委以要職;煬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風土民情,經(jīng)常向他咨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計,投煬帝之所好,為向戎狄夸耀強盛,建議作奇技、雜戲于洛邑,又熱情款待以籠絡其心;盡管“夷人有識者”對此不以為然,但深得煬帝歡心。

C.義兵入關之后,裴矩向煬帝獻計,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又見天下將亂,為全身遠禍計,對人盡皆禮遇,對煬帝更是“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開明的君王,但難免有失誤,他先以行賄試探,后又欲誅受賄之人;裴矩直言諫勸,認為是陷人以罪,不合禮義,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贊揚。

試題詳情

3. 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

A. ①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酒食 

②此人受賂,誠合重誅

B. ①凡所陳奏,……矩輒以聞  

②陛下……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C. ①每遇人盡禮,……皆得其歡心

、谂峋厮炷芡⒄,不肯面從

D.、倬責o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

試題詳情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贋椴缸屩稀   .、僖钥渲T戎狄,終月而罷

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C.、傧趟竭悠涑C飾焉     D.、偬诩{其言,因召百僚謂曰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诟袈劥俗,因求假暫歸

試題詳情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  諷:勸告 B.咸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yōu)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

試題詳情

153.裴矩

裴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人,襁褓而孤,為伯父讓之所鞠。及長,博學,早知名。隋文帝為定州總管,召補記室,甚親敬之。文帝即位,累遷吏部侍郎。大業(yè)初,西域諸蕃款①張掖塞與中國互市,煬帝遣矩監(jiān)其事。矩乃訪西域風俗及山川險易、君長姓族、物產(chǎn)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悅,每日引至御座,顧問西方之事。帝幸東都,矩以蠻夷朝貢者多,諷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魚龍曼延、角觗②于洛邑,以夸諸戎狄,終月而罷。又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酒食,遣掌蕃率蠻夷與人貿易,所至處悉令邀延就座,醉飽而散。夷人有識者,咸私哂其矯飾焉。帝稱矩至誠,曰:“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朕未發(fā)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矩后從幸江都。及義兵入關,帝問矩方略,矩曰:“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唯鑾輿早還,方可平定。”矩見天下將亂,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雖至胥吏,皆得其歡心。是時,帝既昏侈逾甚,矩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或聞諸曹案典,多有受賂者,乃遣人以財物試之。有司門令史受饋絹一匹,太宗怒,將殺之,矩進諫曰:“此人受賂,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禮之義!碧诩{其言,因召百僚謂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  (節(jié)選自《舊唐書·裴矩傳》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薄                           

(《資治通鑒·唐紀八》)

注:①款:至,到。②魚龍曼延、角觗:均為古代雜戲名。③表:測量日影以計時的標竿。

試題詳情

1.C(A中的“適”解釋為“到……去”,現(xiàn)代漢語中指“適合,恰好,舒服”。B中的“說”通“悅”,釋為“悅服”,現(xiàn)代漢語中指說話、解釋、責備等。C中的“盛”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解釋為“把東西放在器具里”。D中的“奔”指“逃”,現(xiàn)代漢語中指“奔走”。)2.C(“侵”表被動。)3.A(A中的兩個“之”意義和用法相同,是結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B上句中的“見”指“看,看到”,下句中的“見”表被動。C上句的“以”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東西,譯為“用”,下句的“以”作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而且”或“并且”。D上句中的“因”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譯為“于是”,下句的“因”用作介詞,譯為“通過”。)4.D(①是北郭騷向晏子要糧食奉養(yǎng)母親,與“舍生取義”無關。②是晏子被齊君猜忌,不得不逃往國外。也與“舍生取義”無關。③奉養(yǎng)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他的危難。這顯然是出于“義”,符合題干的要求。④北郭騷不愿看到國家被侵犯,愿意以死來為晏子洗清冤誣。這當然是“舍生取義”的行為。⑤是朋友棒著盛了頭的竹匣托付給那個官吏,與“舍生取義”無關。⑥也是說北郭騷愿意以死來為晏子洗清冤誣,符合題干的要求。)5.D(晏子第一次感嘆“不知士”不是對不了解北郭騷之義的愧疚。)

參考譯文:

齊國有個叫北郭騷的,靠結獸網(wǎng)、編蒲葦、織麻鞋來奉養(yǎng)他的母親,但仍不足以維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門上求見晏子說:“我私下里非常悅服您的道義,希望能得到糧食以奉養(yǎng)母親。”晏子派人把倉中的糧食、府庫中的金錢拿出來分給他,他謝絕了金錢而收下了糧食。

過了不久,晏子被齊君猜忌,逃往國外,經(jīng)過北郭騷的門前向他告別。北郭騷洗發(fā)浴身,恭敬地迎出來,見到晏子說:“您將要到哪兒去?”晏子說:“我受到齊君的猜忌,將要逃往國外!北惫}說:“您好自為之吧!标套由狭塑嚕L嘆一聲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我也太不了解士了!庇谑顷套幼吡恕

北郭騷召來他的朋友,告訴他說:“我悅服晏子的道義,曾向他求得糧食奉養(yǎng)母親。我聽說:‘奉養(yǎng)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他的危難。’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將用自己的死為他洗清冤誣!薄”惫}穿戴好衣冠,讓他的朋友拿著寶劍棒著竹匣跟隨在后。走到國君朝廷門前,找到負責通稟的官吏說:“晏子是名聞天下的賢人,他若出亡,齊國必定遭受侵犯。與其看到國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頭托付給您來為晏子洗清冤誣!庇谑菍λ呐笥颜f:“把我的頭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給那個官吏!闭f罷,退下幾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棒著盛了頭的竹匣托付給了那個官吏,然后對旁觀的人說:“北郭子為國難而死,我將為北郭子而死!闭f罷,又退下幾步自刎而死。

齊君聽說這件事,大為震驚,乘著驛車親自去追趕晏子,在離國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趕上了晏子,請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聽說北郭騷用死來替自己洗清冤誣,他感慨地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北郭騷之死說明我越發(fā)地不了解士了!薄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