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網(wǎng)絡中看到一段實驗視頻:實驗人員用如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分別將水和氫氧化鈉溶液(無色)擠入盛有氯氣(黃綠色,有毒)的試管中,振蕩后,觀察到試管A中液體呈黃綠色,氣體黃綠色變淺;試管B中
液體、氣體均為無色,膠頭滴管膠頭變癟。根據(jù)上
述實驗現(xiàn)象,不能得到的結(jié)論或推論是( )
A. 氯氣能溶解于水
B. 氯氣能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
C. 氯氣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化學反應
D. 實驗后剩余的氯氣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大蒜中含有的一種有效成分“硫化丙烯”(C3H6S)具有一定的殺菌食療價值.下列有關(guān)硫化丙烯的說法正確的是
A.硫化丙烯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74
B.硫化丙烯中硫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最大
C.硫化丙烯分子中碳、氫、硫元素質(zhì)量比為3:6:1
D.硫化丙烯分子由3個碳原子、6個氫原子和1個硫原子構(gòu)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是一把鐵制剪刀.它的下列自述中一定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我的造型既特殊又美觀 B.我懼怕潮濕的空氣,在那里我會生銹變得十分難看
C.我經(jīng)過磨礪會更加鋒利 D.我能剪出各式各樣的服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發(fā)生的一些變化,其中都屬于化學變化的一組是 ( )
A、水受熱沸騰、酒精燃燒 B、汽油揮發(fā)、動物的呼吸
C、剩飯變餿、鐵鍋生銹 D、玻璃破碎、桔子榨成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關(guān)于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只能加快反應速率 B. 是二氧化錳
C. 任何反應都需要催化劑 D. 質(zhì)量和化學性質(zhì)在反應前后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
(1)酥脆的餅干放置在空氣中變軟,說明空氣中含有 .
(2)水是生命之源,請你說出一條生活中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
(3)餐桌上火鍋中酒精不慎灑出燃燒起來,我們應如何處理 。
(4)污染大氣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部分來源于汽車尾氣,隨著汽車數(shù)量的增加,空氣質(zhì)量問題日益受到關(guān)注。如果汽車排氣管加裝催化轉(zhuǎn)換器,則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會相互作用生成兩種氣體,一種為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另一種為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氣體,請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農(nóng)村人們常常飲用河水,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懸浮物和細菌等雜質(zhì),一般可用次氯酸殺死細菌。將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鈣)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鈣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戶居民在飲用水之前對河水的處理步驟:
河水→A(加入明礬)→B(沉淀)→C(過濾)→D(加入漂白粉)→凈水
(1)能夠消毒、殺菌的步驟是 ;(填序號)
(2)該農(nóng)戶得到的凈水是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3)該農(nóng)戶得到的凈水是硬水還是軟水,只要加 就可以區(qū)別;
(4)右圖是某同學用來除去河水中難溶性雜質(zhì)時所采用的過濾裝置圖。
指出該圖中存在的三處明顯錯誤:
① ② 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組合為 ( )
①可以用肥皂水區(qū)別軟水和硬水;②為了保護水資源,應禁止使用化肥和農(nóng)藥;③可以用帶火星的木條區(qū)別空氣和氧氣;④呼出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二氧化碳;⑤稀有氣體可以用作電光源;⑥可燃性氣體點燃之前,應該檢驗氣體的純度。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A、B、C、D、x均是初中化學已學過的常見物質(zhì),其中A是一種無色液體, B能夠支持燃燒。它們之間存在如右圖所示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圖中轉(zhuǎn)化條件已略去)。
(1)若C是相對分子質(zhì)量最小的單質(zhì).則轉(zhuǎn)化①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__;若C是相對分子質(zhì)量最小的氧化物,則A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
(2)若D是無色無味氣體,則x可能為__________;若x是一種金屬,則D可能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