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2010年3月28日王家?guī)X煤礦發(fā)生透水事故后有關(guān)部門進行了積極救援,4月2下午事故礦井下發(fā)現(xiàn)有生命跡象.一是井下傳來敲擊鉆桿的“當當”聲,二是鉆頭上發(fā)現(xiàn)人為纏繞的鐵絲如圖.被困人員敲擊鉆桿求救,這是利用 傳聲效果比氣體好;纏繞的鐵絲說明力能使物體發(fā)生

【答案】固體;形變

【解析】

試題分析:(1)聲音的傳播靠介質(zhì),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zhì);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在固體中最大,其次是液體,再次是氣體;

(2)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①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即使物體發(fā)生形變.②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解:(1)被困人員敲擊鉆桿求救,這是利用固體傳聲效果比氣體好;

(2)纏繞的鐵絲說明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故答案為:固體;形變.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如圖所示國慶60周年大閱兵場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迎風招展的紅旗呈現(xiàn)紅色,是因為紅旗反射紅色光

B.士兵帽子上的軍徽熠熠發(fā)光,因為軍徽是光源

C.整個隊列整齊劃一,觀眾是通過光沿直線傳播來判斷的

D.士兵強勁有力的嘹亮口號,是通過空氣傳入觀眾耳內(nèi)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實驗中,保持入射點不變是為了保證______的位置不變,便于從光具盤上直接讀出反射角,圖中O點為入射點,ON為法線,面板上每一格對應的角度均為10°,實驗時,當入射光線為AO時,反射光線為OB;當入射光線為CO時,反射光線為OD;當入射光線為EO時,反射光線為OF,請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第一步,改變?nèi)肷涔饩的方向,觀察_________方向怎樣改變。實驗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

第二步,把小門向后折,將 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反射光線,實驗結(jié)論是:_______。分析上述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初步結(jié)論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研究凸透鏡成像實驗時,當燭焰離透鏡12cm時成的是放大的實像,當燭焰離透鏡7cm時成的是放大的虛像,則這個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A. 5cm B. 10cm C. 11cm D. 14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一種溫度自動報警器的原理圖,在水銀溫度計的頂端封入一段金屬絲,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溫度升高至74℃時,L1亮燈報警

B.溫度升高至74℃時,L2亮燈報警

C.溫度升高至78℃時,L1亮燈報警

D.溫度升高至78℃時,L2亮燈報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guān)物質(zhì)的比熱容,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比熱容跟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guān),質(zhì)量越大,比熱容越小
B.比熱容跟物體的溫度有關(guān),溫度越高,比熱容越大
C.比熱容跟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有關(guān)
D.比熱容是物質(zhì)本身的一種特性,與物體的溫度、質(zhì)量都無關(guān),但與物質(zhì)的狀態(tài)有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王在衛(wèi)生間洗過熱水澡后發(fā)現(xiàn),室內(nèi)的玻璃鏡面變得模糊不清,過了一段時間,鏡面又變得清晰起來,鏡面上發(fā)生的這兩種物態(tài)變化情況是(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只有汽化 D. 只有液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古代修路開山時,遇到堅硬的巖石常采用“火燒水澆法”,即先用大火將巖石燒紅,然后突然澆上冷水,這樣就能使巖石破裂,這是因為( )

A. 水的比熱容較大.

B. 巖石的密度較大.

C. 巖石遇水容易溶解.

D. 巖石熱脹冷縮不均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分別用如圖所示的兩個滑輪組,將同一物體提升到相同高度.若物體受到的重力為100N,動滑輪的重力為10N.把物體勻速提升1m的過程中,(不計繩重和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為200J,乙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為300J

B.甲、乙兩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都是100J

C.甲、乙滑輪組中繩子的自由端的拉力相等

D.甲、乙兩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均為90.9%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