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已知反應(yīng)2CH3OH(g)CH3OCH3(g)+H2O(g)某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為400。此溫度下,在2 L的密閉容器中加入a mol CH3OH,反應(yīng)到某時刻測得各組分的濃度如下:
物質(zhì) | CH3OH | CH3OCH3 | H2O |
濃度/(mol·L-1) | 0.44 | 0.6 | 0.6 |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 = 1.64
B.此時刻正反應(yīng)速率大于逆反應(yīng)速率
C.若起始時加入2a mol CH3OH,則達到平衡時CH3OH的轉(zhuǎn)化率增大
D.若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zhì)量不再變化,則說明反應(yīng)已達到平衡狀態(tài)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A、根據(jù)方程式,生成的H2O的物質(zhì)的量為0.6mol/L×2=1.2mol,為反應(yīng)的CH3OH的物質(zhì)的量為0.44mol/L×2=0.88mol,則a =0.88mol+1.2mol×2=2.08mol,A錯誤;B、濃度商Qc==1.34<K=400,反應(yīng)向正反應(yīng)進行,此時正、逆反應(yīng)速率的大。v正>v逆,B正確;C、若起始時加入2a mol CH3OH,相當(dāng)于增大壓強,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CH3OH的轉(zhuǎn)化率不變,C錯誤;D、平均摩爾質(zhì)量=,該反應(yīng)中m和n均不發(fā)生變化,平均摩爾質(zhì)量始終不變,平均摩爾質(zhì)量不變不能說明反應(yīng)已達到平衡狀態(tài),D錯誤;答案選B。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Cu與一定濃度的硝酸反應(yīng)時,其方程式可表示為:
Cu+HNO3→Cu(NO3)2+NO↑+NO2↑+H2O
(1)硝酸在反應(yīng)中體現(xiàn)了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性;
(2)0.3 mol Cu被完全溶解后,如果得到的NO和NO2物質(zhì)的量相同,則參加反應(yīng)的硝酸的物質(zhì)的量是多少?該NO和NO2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常壓下,在帶有相同質(zhì)量活塞的容積相等的甲、乙兩容器里,分別充有二氧化氮和空氣,現(xiàn)分別進行下列兩項實驗:(N2O42NO2△H>0)
(a)將兩容器置于沸水中加熱
(b)在活塞上都加2 kg的砝碼
在以上兩情況下,甲和乙容器的體積大小的比較,正確的是
A.(a)甲>乙,(b)甲>乙 B.(a)甲>乙,(b)甲=乙
C.(a)甲<乙,(b)甲>乙 D.(a)甲>乙,(b)甲<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金屬元素由氧化物轉(zhuǎn)變?yōu)閱钨|(zhì),則該金屬元素( )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還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還原
D.既不被氧化,也不被還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電解質(zhì)的水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
(1)醋酸是常見的弱酸。
① 醋酸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為 。
② 下列方法中,可以使醋酸稀溶液中CH3COOH電離程度增大的是 (填字母序號)。
a.滴加少量濃鹽酸 b.微熱溶液
c.加水稀釋 d.加入少量醋酸鈉晶體
(2)用0.1 mol·L-1 NaOH溶液分別滴定體積均為20.00 mL、濃度均為0.1 mol·L-1的鹽酸和醋酸溶液,得到滴定過程中溶液pH隨加入NaOH溶液體積而變化的兩條滴定曲線。
滴定醋酸的曲線是 (填“I”或“II”)。
② 滴定開始前,三種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H+)最大的是 。
③ V1和V2的關(guān)系:V1 V2(填“>”、“=”或“<”)。
④ M點對應(yīng)的溶液中,各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
(3)為了研究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轉(zhuǎn)化,某同學(xué)查閱資料并設(shè)計如下實驗。
資料:AgSCN是白色沉淀,相同溫度下,溶解度:AgSCN > AgI。
操作步驟 | 現(xiàn)象 |
步驟1:向2 mL 0.005 mol·L-1 AgNO3溶液中加入2 mL 0.005 mol·L-1 KSCN溶液,靜置。 | 出現(xiàn)白色沉淀。 |
步驟2:取1 mL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1滴2 mol·L-1 Fe(NO3)3溶液。 | 溶液變紅色。 |
步驟3:向步驟2的溶液中,繼續(xù)加入5滴3 mol·L-1 AgNO3溶液。 | 現(xiàn)象a ,溶液紅色變淺。 |
步驟4:向步驟1余下的濁液中加入5滴3 mol·L-1 KI溶液。 | 出現(xiàn)黃色沉淀。 |
寫出步驟2中溶液變紅色的離子方程式 。
步驟3中現(xiàn)象a是 。
用化學(xué)平衡原理解釋步驟4的實驗現(xiàn)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儀器的名稱: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2)若利用裝置I分離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還缺少的儀器是_______________;在實驗中,儀器①中加入沸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的進水口是_______________(填“f”或“g”)。
(3)使用裝置II進行的實驗操作名稱為___________,實驗前需進行的操作為___________。
(4)若在實驗室中進行石油的分離實驗,應(yīng)選擇的實驗裝置是___________(填“I”或“I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將4molA氣體和2molB氣體在2L的密閉容器內(nèi)混合,并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yīng):2A(g)+B(g)2C(g),若經(jīng)2s后測得C的濃度為0.6mol·L-1,現(xiàn)有下列幾種方法:
①用物質(zhì)A表示的反應(yīng)的平均速率為0.3mol·L-1·s-1
②用物質(zhì)B表示的反應(yīng)的平均速率為0.6 mol·L-1·s-1
③2s時物質(zhì)A的轉(zhuǎn)化率為70%
④2s時物質(zhì)B的濃度為0.7mol·L-1
其中正確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常壓下,在帶有相同質(zhì)量活塞的容積相等的甲、乙兩容器里,分別充有二氧化氮和空氣,現(xiàn)分別進行下列兩個實驗:(N2O42NO2 △H>0)
(a)將兩容器置于沸水中加熱(b)在活塞上都加2kg的砝碼
在以上兩情況下,甲和乙容器的體積大小的比較,正確的是
A.(a)甲>乙,(b)甲>乙 B.(a)甲>乙,(b)甲=乙
C.(a)甲<乙,(b)甲>乙 D.(a)甲>乙,(b)甲<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容積為10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反應(yīng):A(g)+2B(g)C(g)+D(g),最初加入1.0mol A和2.2mol B,在不同溫度下,D的物質(zhì)的量n(D)和時間t的關(guān)系如圖1.
試回答下列問題:
(1)800℃時,0~5min內(nèi),以B表示的平均反應(yīng)速率為 .
(2)能判斷反應(yīng)達到化學(xué)平衡狀態(tài)的依據(jù)是 (填字母).
A.容器中壓強不變 B.混合氣體中c(A)不變
C.2v正(B)=v逆(D) D.c(A)=c(C)
(3)若最初加入1.0mol A和2.2mol B,利用圖中數(shù)據(jù)計算800℃時的平衡常數(shù)K=__________,該反應(yīng)為__________反應(yīng)(填“吸熱”或“放熱”).
(4)700℃時,某時刻測得體系中物質(zhì)的量濃度如下:n(A)=1.1mol,n(B)=2.6mol,n(C)=0.9mol,n(D)=0.9mol,則此時該反應(yīng)__________(填“向正方向進行”、“向逆方向進行”或“處于平衡狀態(tài)”).
(5)在催化劑作用下,CO可用于合成甲醇:CO(g)+2H2(g)CH3OH(g)若在恒溫恒壓的條件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4mol CO和8mol H2,合成甲醇,平衡時CO的轉(zhuǎn)化率與溫度、壓強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
①該反應(yīng)的正反應(yīng)屬于__________反應(yīng);(填“吸熱”或“放熱”).
②在0.1Mpa、100℃的條件下,該反應(yīng)達到平衡時容器內(nèi)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為 mol。
若在恒溫恒容的條件下,向上述平衡體系中充入4mol CO,8mol H2,與原平衡狀態(tài)相比,達到平衡時CO轉(zhuǎn)化率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平衡常數(shù)K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