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溫度時,在2L密閉容器中氣態(tài)物質X和Y反應生成氣態(tài)物質Z,它們的物質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如表所示.
t/min X/mol Y/mol Z/mol
0 1.00 1.00 0.00
1 0.90 0.80 0.20
3 0.75 0.50 0.50
5 0.65 0.30 0.70
9 0.55 0.10 0.90
10 0.55 0.10 0.90
14 0.55 0.10 0.90

(1)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上圖中畫出X、Y、Z的物質的量(n)隨時間(t)變化的曲線:
(2)體系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該反應在0-3min時間內產物Z的平均反應速率:
 

(4)該反應達到平衡時反應物X的轉化率α等于
 
;
(5)改變下列反應條件,該反應的反應速率將如何改變?(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改變的反應條件 反應速率改變的結果
降低反應體系的溫度
 
將容器的體積改為1L
 
使用催化劑
 
保持容器體積不變,充入一定量氦氣,增大壓強
 
考點:物質的量或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化學平衡的計算
專題:化學平衡專題,化學反應速率專題
分析:(1)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開始時的物質的量為1mol,故X、Y的起始濃度為
1mol
2L
=0.5mol/L,Z的起始濃度為0,7min時反應到達平衡,平衡時X的物質的量為0.55mol,故X的平衡濃度為
0.55mol
2L
=0.275mol/L,平衡時Z的物質的量為0.45mol,故Z的平衡濃度為
0.45mol
2L
=0.225mol/L,據(jù)此作圖;
(2)根據(jù)參加反應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計量數(shù)之比書寫方程式;
(3)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求出0-3min時間內產物Z的濃度變化,再求出反應速率;
(4)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求出到達平衡時轉化的X的物質的量,再求出轉化率;
(5)根據(jù)溫度、壓強、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分析.
解答: 解:(1)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開始時的物質的量為1mol,故X、Y的起始濃度為
1mol
2L
=0.5mol/L,Z的起始濃度為0,7min時反應到達平衡,平衡時X的物質的量為0.55mol,故X的平衡濃度為
0.55mol
2L
=0.275mol/L,平衡時Z的物質的量為0.45mol,故Z的平衡濃度為
0.45mol
2L
=0.225mol/L,以橫坐標為時間,從坐標為X、Z的物質的量(n),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作圖:,
故答案為:;
(2)由表中數(shù)據(jù)看出反應從開始到平衡,X的物質的量減小,應為反應物,0~9min物質的量變化值為1.00mol-0.55mol=0.45mol,
Y的物質的量減小,應為反應物,0~9min物質的量變化值為1.00mol-0.10mol=0.90mol,
Z的物質的量增多,應為是生成物,物質的量的變化值為0.90mol,
根據(jù)物質的量的變化與化學計量數(shù)呈正比,則n(X):n(Y):n(Z)=0.45mol:0.90mol:0.90mol=1:2:2,則反應方程為:X+2Y?2Z;
故答案為:X+2Y?2Z;
(3)0-3min時間內產物Z的平均反應速率為:
0.5mol
2L×3min
=0.083 mol?L-1?min-1,故答案為:0.083 mol?L-1?min-1;
(4)到達平衡時剩余的X為0.55mol,則轉化的X為1mol-0.55mol=0.45mol,所以X的轉化率α=
0.45
1.00
×100%=45%,
故答案為:45%;
(5)A.降低溫度,反應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減小,有效碰撞幾率減小,所以反應速率減;
 B.將容器的體積改為1L,則容器的體積縮小,反應物的濃度增大,反應物中活化分子數(shù)目增大,有效碰撞幾率增大,所以速率增大;
C.使用催化劑能降低反應所需活化能,反應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大,有效碰撞幾率增大,所以速率增大;
D.保持容器體積不變加入氦氣,反應物的濃度不變,則反應速率不變;
故答案為:
改變的反應條件 反應速率改變的結果
降低反應體系的溫度 減小
將容器的體積改為1L 增大
使用催化劑 增大
保持容器體積不變,充入一定量氦氣,增大壓強 不變
點評:本題考查了反應速率的計算,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化學平衡的有關問題等,是對反應原理應用的考查,題目難度較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單質X2、Y和化合物Z的組成元素均為周期表中前20號元素,表格和圖分別是X2、Y 和Z的有關信息以及他們之間的轉化關系 (其他無關物質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
元素X 易形成-1價18電子的單核離子
元素Y 第3周期第ⅥA族
化合物Z 所含陽離子有3個電子層
常溫下0.1mol?L-1Z的水溶液pH=13
(1)已知化合物B是某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則其所含的化學鍵類型為
 
;寫出X2在工業(yè)生產上的一種用途
 

(2)比較元素X與Y的氫化物穩(wěn)定性:
 
 
穩(wěn)定(填氫化物化學式).
(3)已知反應:2YO2+O2?2YO3,將0.24mol YO2和 0.16mol氧氣放入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一定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得到0.12mol YO3氣體.該反應平衡常數(shù)為
 

(4)C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能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氣體,D中所含陰、陽離子的電子層排布相同.
①寫出Y與Z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②寫出D中所含陽離子的結構示意圖
 

(5)請寫出以Z的水溶液為電解質的氫氧燃料電池的負極電極反應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下列給定條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A、澄清透明溶液:H+、Na+、SO42-、C6H5O-
B、常溫下
Kw
c(H+)
=0.1mol/L的溶液:K+、Na+、SiO32-、NO3-
C、鐵片加入產生氣泡的溶液:Na+、NH4+、I-、NO2-
D、NaHCO3溶液:K+、Na+、SO42-、A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請用表中番號①~⑩的元素符號或化學式填空:
(1)在這些元素中,化學性質最不活潑的元素符號為
 
,其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⑦、⑧、⑩三種元素的氫化物穩(wěn)定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
 
,這三種氫化物的酸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
 

(3)用電子式表示②與④形成化合物的過程
 

(4)這些元素中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強的是
 
,堿性最強的是
 

(5)元素③的氫氧化物溶液與元素⑤的氫氧化物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6)元素①是自然界中形成物質種類最多的元素,在有機物中往往存在同分異構體,請寫出C5H12所有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寫出下列化學反應方程式:
(1)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2
 

(2)乙酸與甲醇發(fā)生酯化反應
 

(3)實驗室制乙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回答下列問題
(1)在2FeBr2+3Cl2=2FeCl3+2Br2的反應中,被氧化的元素是
 

(2)鐵釘在氯氣中被銹蝕成棕褐色物質FeCl3,而在鹽酸中生成淡綠色溶液(FeCl2);濃鹽酸中滴加KMnO4溶液產生黃綠色氣體(Cl2).則Cl2、Fe3+、MnO4-氧化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3)已知CuO具有氧化性,能夠和氨氣反應生成兩種單質,請寫出在加熱條件下CuO和NH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在一定條件下,RO3n-和Cl2可發(fā)生如下反應:RO3n-+Cl2+2OH-=RO42-+2Cl-+H2O
由以上反應可知在上述過程中RO3n-
 
(填“氧化”或“還原”),RO3n-中元素R的化合價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2套實驗裝置,分別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1中的Cu是
 
極(填“正”或“負”),該裝置發(fā)生的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裝置2中甲燒杯盛放100mL 0.2mol/L的NaCl溶液,乙燒杯盛放100mL 0.5mol/L的CuSO4溶液.反應一段時間后,停止通電.向甲燒杯中滴入幾滴酚酞,觀察到右邊石墨電極附近首先變紅,左邊石墨電極附近無明顯現(xiàn)象.
①電源的M端為
 
極,甲燒杯右邊石墨電極附近首先變紅的原因是
 

②乙燒杯中電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③若裝置甲陰、陽兩極各產生112mL氣體(標準狀況),則裝置乙所得溶液的pH為
 
(忽略反應前后溶液的體積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各組物質之間能發(fā)生置換反應的是( 。
A、CO通入灼熱的三氧化二鐵
B、氯氣通入碘化鈉溶液中
C、碘水加入溴化鈉溶液中
D、溴水加入氯化鈉镕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反應達到平衡后,增大壓強或升高溫度,平衡都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是( 。
A、2NO2?N2O4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B、3O2?2O3   (正反應為吸熱反應)
C、H2(g)+I2(g)?2HI(g)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D、NH4HCO3S)?NH3(g)+H2O(g)+CO2(g) (正反應為吸熱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