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如圖是研究過氧化氫酶作用的實驗結果,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A圖能說明酶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
B.B圖能說明酶能提高反應的活化能
C.C圖說明酶作用的最適宜溫度是30℃
D.D圖中增加酶用量不能提高生成物的總量

分析 分析題圖可知,圖A曲線中的自變量是催化劑的種類,與Fe3+相比,過氧化氫酶先達到生成物總量的最大值,說明酶具有高效性;分析圖B可知,曲線中的自變量是否含有過氧化氫酶,與不加酶的對照組相比,加酶的實驗組先達到生成物總量的最大值,說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圖C中,自變量是溫度,不同溫度生成物達到最大量的時間不同,說明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圖D的自變量是溫度,不同PH條件下,成物達到最大量的時間不同,說明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

解答 解:A、圖A說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A錯誤;
B、該圖說明酶具有催化作用,B錯誤;
C、說明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但不能判斷最適宜溫度,C錯誤;
D、酶通過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而提高化學反應速率,但是不能改變反應平衡點,因此增加酶的用量不能提高生成物的總量,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的知識點是酶的作用、作用特點和作用機理,旨在考查學生分析題圖曲線獲取信息的能力,并應用相關知識進行推理、判斷、獲取結論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內(nèi)環(huán)境和穩(wěn)態(tài)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氨基酸、性激素、抗體和淀粉酶都屬于人體內(nèi)環(huán)境的成分

B.人體饑餓時,血液流經(jīng)肝臟后,血糖的含量會升高;血液流經(jīng)胰島后,血糖的含量會減少

C.突觸前膜釋放的乙酰膽堿通過胞吞進入下一個神經(jīng)元發(fā)揮作用

D.內(nèi)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給細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動的進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圖是某同學為自己的研究課題設計的實驗裝置,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①該同學的研究課題可能是光合作用是否需要CO2作原料;
②實驗中的石灰水的作用是檢驗空氣中的CO2是否完全除去;
③過濾泵的作用可能是光合作用是否需要CO2作原料;
④該實驗不需其他植物作對照實驗.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表示溶酶體的發(fā)生及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過程體現(xiàn)了膜的流動性,圖中所示結構構成了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
B.可形成運輸小泡的③的主要功能是為了①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水解酶
C.圖中吞噬損傷細胞的結構與①是同種細胞器
D.該圖所示細胞為動物細胞,圖中包含了該細胞的所有細胞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為植物在夏季晴天一晝夜內(nèi)CO2吸收量的變化情況,請分析回答問題:

(1)該植物的呼吸速率是8mgCO2h-1,進行光合作用的時間區(qū)段是ah(用字母表示),b時刻植物的光合速率是否為0?不為零,理由是此時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2)bc段光合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強度逐漸增強,c點植物的真光合速率是44mgCO2h-1,ce段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高溫強光照等導致氣孔關閉,進入植物細胞的二氧化碳量減少,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強度減弱,積累有機物的時間段是bg,有機物積累最多的時間點是g;
(3)若c、f時刻的光合速率相等,則植物呼吸速率為c時刻小于f時刻(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某同學觀察百合科植物風信子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顯微鏡下拍攝照片如圖,根據(jù)該圖,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若要觀察到甲圖特征的細胞,應選擇乙圖視野作為觀察區(qū)域
B.甲圖中①細胞染色體和DNA的數(shù)量比為1:2,且染色體形態(tài)數(shù)目最清晰
C.甲圖中②細胞將要形成細胞板,該過程和高爾基體有關
D.丙圖細胞大部分處于分裂間期,少數(shù)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通常情況下,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葡萄糖.當一次食用大量糖時,尿液中是否可能有葡萄糖的存在?可用下列哪種試劑進行鑒定?( 。
A.蘇丹IVB.甲基綠C.斐林試劑D.雙縮脲試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如圖為物質(zhì)進出細胞膜的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Ⅰ中A代表蛋白質(zhì)分子,B代表磷脂雙分子層,細胞膜上蛋白質(zhì)的種類和數(shù)量與膜功能的復雜性有關.
(2)科學家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脂溶性物質(zhì)能夠優(yōu)先通過細胞膜,并且細胞膜會被溶解脂質(zhì)物質(zhì)的溶劑溶解,也會被蛋白酶分解.這些事實說明,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
(3)圖Ⅰ的a~e的五個過程中,代表被動運輸?shù)氖莃、c、d.
(4)能代表氧氣運輸方式的過程是圖Ⅰ中的編號b;代表葡萄糖從腸腔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的過程是圖Ⅰ中的編號a;代表葡萄糖從血漿進入紅細胞的過程是圖Ⅰ中的編號d.
(5)紅細胞膜內(nèi)K+的濃度是膜外的30倍,膜外Na+的濃度是膜內(nèi)的6倍,維持K+、Na+分布不均是由膜上的載體所控制的,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功能特性即選擇透過性.
(6)圖Ⅱ所示的方式可表示圖Ⅰ中的a.
(7)組成細胞膜的A、B兩種物質(zhì)通常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具有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某研究人員模擬赫爾希和蔡斯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
①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②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
③用15N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④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
適宜時間后攪拌和離心,以上4個實驗檢測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
A.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