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科學家研究玉米子粒顏色的遺傳,發(fā)現黃色基因T和白色基因t是位于9號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已知無正常9號染色體的花粉不能參與受精作用.現有基因型為Tt的黃色子粒植株A,其細胞中9號染色體如圖一.

(1)為了確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體還是異常染色體上,讓其進行自交產生F1.如果F1表現型及比例為 ,則說明T基因位于異常染色體上.

(2)以植株A為父本,正常的白色子粒植株為母本雜交產生的F1中,發(fā)現了一株黃色子粒植株B,其染色體及基因組成如圖二.該植株的出現是由于親本中的 本減數分裂過程中 未分離造成的.

(3)若②中的植株B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3條9號染色體會隨機地移向細胞兩極并最終形成含1條和2條9號染色體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為父本進行測交,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 ,其中得到的染色體異常植株占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關于人體細胞呼吸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肌細胞厭氧呼吸產生的乳酸可以在肌細胞內再生成葡萄糖
B.厭氧呼吸能產生ATP,但沒有[H]的生成
C.1個葡萄糖分子徹底氧化,在線粒體內膜上會產生12個水分子
D.糖酵解產生的[H]在細胞溶膠中與氧結合生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年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高考二模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群落演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會出現群落演替

B.在一定的條件下,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長成森林

C.在森林遭受火災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個例子

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種次生演替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年湖南省益陽市高考模擬(4月份)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地塞米松是用來治療過敏反應的一種免疫抑制劑.尋找更加高效且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劑已成為當前的一個研究熱點.研究人員用某種藥物刺激健康小鼠,誘發(fā)其產生過敏反應.將這批小鼠平均分成五組,誘發(fā)前的0.5h和誘發(fā)后6h,在B、C、D、E組小鼠外耳分別涂青蒿素濃度為0、2%、4%、8%的乳膏,F組小鼠外耳涂地塞米松,同時另設健康小鼠為對照組.誘發(fā)48h后取小鼠胸腺并稱重,計算胸腺指數,結果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人和小鼠等動物發(fā)生過敏反應,通常具有的特點是:① ;② ;③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2)胸腺屬于免疫系統(tǒng)中的 ,它是 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其重量變化能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狀態(tài).

(3)與A組相比,B組小鼠的胸腺指數 ,原因是發(fā)生了

(4)C、D、E組結果與 組比較,說明青蒿素具有 作用.當青蒿素的濃度達到 時作用效果超過了地塞米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年湖南省益陽市高考模擬(4月份)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核糖體與所有的酶、抗體、激素的合成有關

B.各種致癌因子可改變正常細胞的遺傳物質進而誘發(fā)癌變

C.轉基因食品一定會產生預期不到的中毒或者過敏反應

D.構成蛋白質、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單體在排列順序上都具有多樣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年湖北省高考模擬(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真核細胞內染色體、DNA和基因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染色體是細胞核內DNA的唯一載體

B.同源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不一定相等

C.倒位后的染色體與其同源染色體不能發(fā)生聯會

D.染色體變異時DNA分子結構不一定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關于概念圖的分析正確的是( 。
A.①和②所示的過程都需要消耗細胞內ATP水解釋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過程能逆濃度梯度運輸物質
C.大分子只有通過①所示的過程才能進入細胞
D.腌制蜜餞時蔗糖進入細胞與過程①和②有直接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有關微生物培養(yǎng)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據培養(yǎng)基的用途將其分為液體和固體培養(yǎng)基
B.分離能分解纖維素的細菌,要以纖維素作為培養(yǎng)基中唯一碳源
C.配置培養(yǎng)不同微生物的培養(yǎng)基時都要將pH調至中性或微堿性
D.在無氮培養(yǎng)基中加入酚紅指示劑可用來鑒定尿素分解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人們希望能借助纖維素酶將地球上最豐富、最廉價的可再生資源纖維素轉化為能直接利用的能源和資源.纖維素酶可以從能分解纖維素的細菌培養(yǎng)液中提。惩瑢W設計了如下分離土壤中纖維素分解菌的實驗流程:土壤取樣→選擇培養(yǎng)→梯度稀釋→鑒別培養(yǎng).
(1)請補充題干“梯度稀釋”中的實驗流程:梯度稀釋;找不到合適的取樣環(huán)境,可采取的辦法是將富含纖維素的物質埋在土壤中.
(2)選擇培養(yǎng)的目的是增加纖維素分解菌的濃度;研究人員用纖維素、硝酸鹽、磷酸鹽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其中加入的纖維素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碳源.
(3)為了鑒別纖維素分解菌和進一步純化菌種,可以培養(yǎng)基上加入剛果紅染液,將篩選獲得的菌液稀釋后用涂布平板法接種到鑒別培養(yǎng)基上,然后挑選產生透明圈的菌落作為菌種進行擴大培養(yǎng).
(4)擴大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對微生物進行計數.取0.2mL樣品,用固體培養(yǎng)基對其培養(yǎng),最后統(tǒng)計三個平板,菌落數分別是180、200、160.則樣品中微生物的數量為900個/mL.該統(tǒng)計結果低于 (低于、高于)實際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