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有關多倍體植物的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進而形成生殖隔離
B、沒經過隔離就形成新物種
C、多倍體的形成沒經過地理隔離,只有生殖隔離
D、多倍體物種的形成不屬于生物進化
考點: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影響因素,物種的概念與形成
專題:
分析:1、人工誘導形成多倍體植物,常用秋水仙素和低溫處理.
2、新物種形成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其中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新物種的形成不一定要經過地理隔離,但一定會經過生殖隔離.
解答: 解:A、多倍體植物的形成一般沒有經過地理隔離,A錯誤;
B、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因此沒有經過隔離不會形成新物種,B錯誤;
C、多倍體植物的形成一般沒有經過地理隔離,但可能會經過生殖隔離,C正確;
D、多倍體物種屬于新物種,新物種的形成屬于生物進化,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育種、物種的概念與形成,要求考生識記多倍體育種的過程,了解多倍體植物形成的過程;掌握新物種形成的過程,明確新物種的形成不一定要經過地理隔離,但一定會經過生殖隔離.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表示完成某反射的相關結構,請據(jù)圖回答相關問題([]填字母,    填文字):
(1)圖中能將外界刺激轉變成興奮的結構是[
 
]
 
,當反射活動進行時,d細胞膜外電流方向與興奮傳導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
(2)在一次反射中,肌肉c的收縮早于肌肉a,這可能與圖中[
 
]
 
的數(shù)量有關.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遞過程中信號轉換模式是
 

(4)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癥,主要由于脊髓灰質炎病毒侵入并破壞圖中結構[e],結果導致患者
 

(5)參與抵御脊髓灰質炎病毒的人類免疫作用類型有
 

(6)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方向是
 
的.為了證明該結論,某同學利用如圖示結構及所提供的實驗用具(如電刺激設備、電位測量儀等),設計了一實驗方案,請你寫出該同學的實驗思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回答下列有關微生物的問題
Ⅰ.下表是用于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土壤細菌的培養(yǎng)基配方.請回答:
試劑牛肉膏蛋白胨NaCl瓊脂
用量5g10g5g20g1 000mL
(1)培養(yǎng)基的類型有很多,但培養(yǎng)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
 
和無機鹽.培養(yǎng)基配制完成以后,一般還要調節(jié)pH,并對培養(yǎng)基進行
 
處理,常用的方法是
 

(2)分離純化微生物最常使用的接種方法是
 
 

(3)假設培養(yǎng)結束后,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基上菌落連成一片,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Ⅱ.植物的秸稈、枝葉等纖維物質是地球上最多的可再生資源,以纖維素類物質生成燃料乙醇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纖維素酶糖化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其操作過程如圖所示:
(1)該方法中,微生物X與微生物Y不同,微生物Y是
 

(2)為了鑒別微生物X,培養(yǎng)基的成分為CMCNa、酵母膏、KH2PO4、瓊脂、土豆汁等;在該培養(yǎng)基中,CMCNa的作用是
 

(3)若經選擇,微生物X為木霉,則其內分解纖維素的酶至少包括
 
三種組分,這三種酶協(xié)同作用,將纖維素分解為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小組利用微生物制造酸奶(已知微生物的最適溫度為38~40℃).該小組的活動記錄如下:
實驗目的:(略)
實驗儀器:(略)
實驗材料:2杯不加糖的酸奶(品牌不同,呈果凍狀)、1L牛奶
實驗步驟:
①消毒:將1L牛奶放在鍋內加熱至82℃接近沸騰,然后在3個已消毒的0.5L廣口瓶中各倒入等量牛奶,標明“A”“B”“C”.
②加菌種:分別在A、B兩個廣口瓶中加入40mL兩種不同品牌的酸奶,并攪拌均勻;在C瓶中加入40mL水也混合均勻.
③發(fā)酵:將3個瓶的瓶口封好,放到事先已加熱至38~40℃的烘箱內.保持恒溫1h.
④觀察:1h后,每隔30min對瓶中情況觀測一次,如果瓶中的牛奶已經凝固呈果凍狀便說明酸奶已做好.
回答下列問題:
(1)制酸奶利用的主要微生物是
 
,能否用微波爐制酸奶?
 
.理由是
 

(2)某個小組同學按上述操作,一段時間后,在A、B瓶中均未品嘗到兩個原有品牌酸奶的味道,C瓶還有點餿味.請分析其失敗的原因:
 

(3)對實驗步驟中的錯誤內容加以修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新興生物工程能使免疫學在應用方面更上一層樓,為人類帶來福音.一方面新興生物工程可以為免疫活性物質及疫苗的制備開辟新途徑,解決免疫治療及免疫預防方面的難題;另一方面,新興生物工程還可以為解決器官移植所面臨的供體不足和免疫排斥兩大難題提供可能.
(1)利用
 
技術發(fā)展起來的雜交瘤技術,為制備單克隆抗體開辟了新途徑,與傳統(tǒng)方法獲取的同類產品相比,它的顯著優(yōu)點是
 
;
(2)干擾素及部分疫苗都可以通過
 
技術制造的工程菌來大規(guī)模生產,如國內應用較普遍的重組CHO乙肝疫苗;
(3)對大面積燒傷病人,借助
 
技術可獲取大量自身健康皮膚用于移植,這項技術在進行的過程中除了加入糖、氨基酸、促生長因子、無機鹽、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之外,還應加入
 
等天然成分.
(4)通過向供體動物基因組中導入某種調節(jié)因子,以抑制
 
的表達,可培育出無免疫排斥的轉基因豬器官;
(5)
 
的分離和培養(yǎng)成功也為解決上述難題開辟了新途徑,因其具有
 
性,可在體外誘導分化產生各種人造組織器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正常人體組織液中不可能出現(xiàn)的物質是(  )
A、纖維素B、氧氣
C、鈣離子D、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我國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于1982年5月合成一種具有鎮(zhèn)痛作用而又不會像嗎啡那樣使病人上癮的藥物--腦啡肽,下面是它的結構簡式.

據(jù)此回答:
(1)腦啡肽的化學本質是一種
 
,它的基本組成單位的結構特點是
 

(2)如果腦啡肽肽鏈長度不變,組成它的氨基酸的種類和數(shù)目均不變,改變其中的
 
,
就可以改變其性質.
(3)腦啡肽只有皮下注射才有效,而不能口服,主要原因是
 

(4)若將腦啡肽完全水解,需要水分子
 
個,水解后的產物有
 
種.
(5)腦啡肽可用
 
試劑鑒定,呈現(xiàn)
 
色,其原因是該化合物中所含有的
 
與該試劑發(fā)生了顏色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已知在促進生長的濃度范圍內,濃度相同時,生長素類似物萘乙酸(NAA)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為了驗證NAA和IAA的這種差異,可根據(jù)給出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并預測實驗結果.
(1)實驗材料:相同濃度的NAA和IAA溶液(均能正常促進枝條生根),去芽的扦插枝條若干.
(2)實驗步驟:
①取大小、數(shù)量及生長狀態(tài)均相同的去芽扦插枝條分為
 

②用適量的NAA溶液處理A組扦插枝條的形態(tài)學下端,
 
,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
③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觀察上述扦插枝條的生根數(shù)量.
(3)預測實驗結果:A組扦插枝條的生根數(shù)量
 
(多于、少于)B組扦插枝條的生根數(shù)量.
(4)上述實驗中,選擇去芽的枝條扦插的原因是芽能產生
 
,可干擾實驗結果.
(5)在進行扦插枝條生根實驗時,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條上的一部分葉片,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野外調查小組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對東部群落進行深入調查,獲得下面有關信息資料,請分析回答:

(1)調查獲得了樹林中物種數(shù)與樣方面積的關系圖(如圖1),該野外調查小組的研究方法叫做
 
.如圖所示,調查該地區(qū)物種數(shù)的樣方面積最好是
 

(2)調查小組對一塊荒地的幾種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xù)五年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如表所示(單位:株/m2).
    年份
植物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A10.09.286.85.5
B3.02.11.10.30.1
C0.30.61.11.52.3
D3.02.00.400
4種植物中有一種屬于入侵物種,則該入侵物種是
 
;入侵物種往往會對本土物種造成危害,原因是
 

(3)圖2是調查小組同學從當?shù)刂鞴懿块T獲得的某物種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圖,據(jù)此分析該種群在30年中種群數(shù)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20~30年間種群的增長率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