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圖所示,在研究a與F、m之間關系的實驗中,若1、2兩個相同的小車所受的拉力分別為F1、F2,小車以及車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分別為m1、m2.打開夾子后經(jīng)過相同的時間兩車發(fā)生的位移分別為x1、x2,則在實驗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有( 。
A.當F1=F2、m1=2m2時,x1=2x2B.當F1=F2、m1=2m2時,x2=2x1
C.當m1=m2、F1=2F2時,x1=2x2D.當m1=m2、F1=2F2時,x2=2x1

分析 小車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由勻變速運動的位移公式可以分析答題.

解答 解:AB、當F1=F2,m1=2m2時,由F=ma可知,a1=$\frac{1}{2}$a2,由x=$\frac{1}{2}$at2可得:x1=$\frac{1}{2}$x2,故A錯誤,B正確;
C、當m1=m2、F1=2F2時,由F=ma可知,a1=2a2,由x=$\frac{1}{2}$at2可得:x1=2x2,故C正確,D錯誤;
故選:BC.

點評 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與運動學公式即可正確解題,注意兩小車的運動時間相等,并掌握控制變量法的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在純電阻電路中,當用一個固定的電源(設  E、r    是定值)向變化的外電阻供電時,關于電源的輸出功率 P 隨外電阻 R 變化的規(guī)律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當 R=r 時,電源有最大的輸出功率
B.當 R=r 時,電源的效率η=50%
C.電源的輸出功率 P 隨外電阻 R 的增大而增大
D.電源的效率η隨外電阻 R 的增大而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6.如圖1所示,為“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裝置及數(shù)字化信息系統(tǒng)獲得了小車加速度a與鉤碼的質量及小車和砝碼的質量對應的關系圖.鉤碼的質量為m1,小車和砝碼的質量為m2,重力加速度為g.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A.每次在小車上加減砝碼時,應重新平衡摩擦力
B.平衡摩擦時小車應與輕繩和鉤碼相連
C.本實驗m2應遠小于m1
D.在用圖象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時,應作a-$\frac{1}{{m}_{2}}$圖象
(2)實驗時,某同學由于疏忽,遺漏了平衡摩擦力這一步驟,若鉤碼重力記為F,作出a-F圖象,他可能作出圖2中丙 (選填“甲”、“乙”、“丙”)圖線.此圖線的AB段明顯偏離直線,造成此誤差的主要原因是C
A.小車與軌道之間存在摩擦          B.導軌保持了水平狀態(tài)
C.所掛鉤碼的質量太大                  D.所用小車的質量太大
(3)實驗時,由于沒有平衡摩擦力且軌道水平,繪制的$\frac{1}{{m}_{2}}$-a圖象如圖3所示,設圖中直線的斜率為k,在縱軸上的截距為b,則小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frac{gk}$,鉤碼的質量m1=$\frac{1}{g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如圖所示為糧袋的傳送裝置,已知AB間長度為L,傳送帶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工作時其運行速度為v,糧袋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正常工作時工人在A點將糧袋放到運行中的傳送帶上,關于糧袋從A到B的運動,以下說法正確的是(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  )
A.糧袋到達B點的速度與v比較,可能大,也可能相等或小
B.糧袋開始運動的加速度為g(sin θ-μcos θ),若L足夠大,則以后將一定以速度v做勻速運動
C.若μ≥tan θ,則糧袋從A到B一定是一直做加速運動
D.不論μ大小如何,糧袋從A到B一直做勻加速運動,且a>gsin 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20.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做“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關系”的實驗:
(1)面列出了一些實驗器材:
電磁打點計時器、紙帶、帶滑輪的長木板、墊塊、小車和砝碼、砂和砂桶.除以上器材外,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有:ACD.(多選)
A.天平(附砝碼)
B.秒表
C.刻度尺(最小刻度為mm)
D.低壓交流電源
(2)實驗中,需要平衡小車和紙帶運動過程中所受的阻力,正確的做法是C.
A.小車放在木板上,把木板一端墊高,調節(jié)木板的傾斜程度,使小車在不受繩的拉力時沿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B.小車放在木板上,掛上砂桶,把木板一端墊高,調節(jié)木板的傾斜程度,使小車在砂桶的作用下沿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C.小車放在木板上,后面固定一條紙帶,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把木板一端墊高,調節(jié)木板的傾斜程度,使小車在不受繩的拉力時能拖動紙帶沿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3)實驗中,為了保證砂和砂桶所受的重力近似等于使小車做勻加速運動的拉力,砂和砂桶的總質量m與小車和車上砝碼的總質量M之間應滿足的條件是m<<M.這樣,在改變小車上砝碼的質量時,只要砂和砂桶質量不變,就可以認為小車所受拉力幾乎不變.
(4)如圖2為某次實驗紙帶,在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都有四個打點未畫出,用刻度尺測得:
S1=0.55cm,S2=0.94cm,S3=1.35cm,S4=1.76cm,S5=2.15cm,S6=2.54cm.

①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0.1 s;
②計數(shù)點“6”和“7”的位移S7比較接近于C(填“A、B、C、D”序號)
A.2.76cm      B.2.85cm      C.2.96cm       D.3.03cm
③打下“3”點時小車的瞬時速度v3=0.16 m/s;小車的加速度a=0.40 m/s2.(計算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5)某小組在研究“外力一定時,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保持砂和砂桶質量不變,改變小車質量M,分別記錄小車加速度a與其質量M的數(shù)據(jù).在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時,該組同學產(chǎn)生分歧:甲同學認為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作出小車加速度a與其質量M的圖象,如圖3(甲),然后由圖象直接得出a與M成反比.乙同學認為應該繼續(xù)驗證a與其質量倒數(shù)1/M是否成正比,并作出小車加速度a與其質量倒數(shù)1/M的圖象,如圖3(乙)所示.你認為同學乙(選填“甲”或“乙”)的方案更合理.

(6)另一小組在研究“小車質量一定時,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用改變砂的質量的辦法來改變對小車的作用力F,然后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作出a-F圖象,如圖4所示.發(fā)現(xiàn)圖象既不過原點,末端又發(fā)生了彎曲,可能原因是B.
A.平衡摩擦力時,木板的傾斜角度過大,且砂和砂桶的質量較大
B.平衡摩擦力時,木板的傾斜角度過小,且砂和砂桶的質量較大
C.沒有平衡摩擦力,且小車質量較大
D.平衡摩擦力時,木板的傾斜角度過小,且小車質量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0.利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可以探究“加速度與質量、受力的關系”. 實驗時,首先調整墊木的位置,使小車不掛配重時能在傾斜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以平衡小車運動過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再把細線系在小車上,繞過定滑輪與配重連接.調節(jié)滑輪的高度,使細線與長木板平行.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各組情況有所不同.

(1)甲組同學的實驗過程如下:
①保持小車質量一定,通過改變配重片數(shù)量來改變小車受到的拉力.改變配重片數(shù)量一次,利用打點計時器打出一條紙帶.重復實驗,得到5條紙帶和5個相應配重的重量.
②圖2是其中一條紙帶的一部分,A、B、C為3個相鄰計數(shù)點,每兩個相鄰計數(shù)點之間還有4個實際打點沒有畫出.通過對紙帶的測量,可知A、B間的距離為2.30cm,B、C間的距離為2.70cm.已知打點計時器的打點周期為0.02s,則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0.40m/s2
③分析紙帶,求出小車運動的5個加速度a.用相應配重的重量作為小車所受的拉力大小F,畫出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與小車所受拉力F之間的a-F圖象,如圖3所示.由圖象可知小車的質量約為0.30kg(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2)乙組同學的實驗過程如下:
①用5個質量均為50g的鉤碼作為配重進行實驗.
②將鉤碼全部掛上進行實驗,打出紙帶.
③從配重處取下一個鉤碼放到小車里,打出紙帶.
④重復③的實驗,共得到5條紙帶.
⑤分析紙帶,得出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小車加速度與懸掛鉤碼所受重力的之間a-F圖象.
乙組同學在實驗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以下觀點,你認為其中正確的是BD.
A.若繼續(xù)增加懸掛鉤碼的數(shù)量,小車加速度可以大于當?shù)氐闹亓铀俣?br />B.根據(jù)a-F圖象,可以計算出小車的質量
C.只有當小車質量遠大于懸掛鉤碼的質量時,a-F圖象才近似為一條直線
D.無論小車質量是否遠大于懸掛鉤碼的質量,a-F圖象都是一條直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7.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中,采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

(1)本實驗應用的實驗方法是A
A.控制變量法     B.假設法  C.理想實驗法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C
A.在探究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應改變小車所受拉力的大小
B.在探究加速度與外力的關系時,應改變小車的質量
C.在探究加速度a與質量m的關系時,作出a-$\frac{1}{m}$圖象容易更直觀判斷出二者間的關系
D.無論在什么條件下,細線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總等于砝碼盤和砝碼的總重力大小
(3)在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時,若取車的質量M=0.5kg,改變砝碼質量m的值,進行多次實驗,以下m的取值最不合適的一個是D
A.m1=4g   B.m2=10g    C.m3=40g    D.m4=500g
(4)在平衡小車與長木板之間摩擦力的過程中,打出了一條紙帶如圖乙所示.計時器打點的時間間隔為0.02s.從比較清晰的點起,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量出相鄰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根據(jù)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求出該小車的加速度a=0.16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5)如圖丙所示為甲同學在探究加速度a與力F的關系時,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作出的a-F圖象,說明實驗存在的問題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物塊A放在斜面體的斜面上,和斜面體一起向右做加速運動,如圖所示,若物塊與斜面體保持相對靜止,物塊A受到斜而對它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可能是( 。
A.向右上方B.水平向右C.斜向右下方D.豎直向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5.氣墊導軌是一種近似無阻力的力學實驗裝置.它是由氣源將壓縮空氣注入導軌型腔,從導軌表面的小孔噴出氣流,在導軌與滑行器之間形成氣墊膜,使滑行器浮起.滑行器在導軌上作近似無阻力的直線運動,構成如圖所示.為測定氣墊導軌上滑塊的加速度,滑塊上安裝了寬度為3cm的遮光板.滑塊在牽引力的作用下先后通過兩個光電門,配套的數(shù)字毫秒計錄了遮光板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1=0.30s,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2=0.10s,遮光板從開始遮住第一個光門到開始遮住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3.5s,則滑塊的加速度等于0.057m/s2,兩個光電門之間的距離等于0.70m.(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