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5.圖為某植株在夏季晴天一晝夜內CO2吸收量的變化情況,以下判斷正確的有幾項( 。
①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間區(qū)段是bg
②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時刻只有一個
③ce段所有氣孔完全關閉
④bc段與ef段光合速率上升的原因完全相同
⑤適當增加二氧化碳濃度bg兩點左右移動方向相反.
A.一項B.二項C.三項D.四項

分析 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該圖表示植物在夏季晴天一晝夜內CO2吸收量的變化曲線,a之前和h之后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且呼吸作用強度是一定值.ab段和gh段,植物的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bg段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e段下降則是因為溫度過高,光照過強,導致氣孔關閉,CO2吸收量減少,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強度降低.

解答 解:①當二氧化碳釋放減少時說明出現光合作用,因此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間區(qū)段是ah,①錯誤; 
②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時刻有兩個,分別是b和g,②錯誤;  
③ce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溫度過高,光照過強,導致氣孔部分關閉,CO2吸收量減少,③錯誤;  
④bc段光合速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光照增強,ef段光合速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光照減弱,氣孔打開,積累的[H]和ATP使光合速率增大,④錯誤;  
⑤適當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則b向左移動,g向右移動,⑤正確; 
故選:A.

點評 本題屬于中檔題,屬于考綱中理解層次的考查,在解答過程中需準確分析圖解,從圖解中獲取解題的有效信息.在分析曲線圖時需注意光合作用的起始點、光補償點、中午光合作用減弱的原因等的分析,并且能熟練運用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表示葉綠體色素吸收光能的情況,根據此圖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晚間用大約550nm波長的綠光照射行道樹,目的增加空氣中的氧氣濃度
B.據圖可知,用白光中450nm左右波長的光比白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強度
C.土壤中缺乏鎂時,420nm~470nm左右波長的光的利用量顯著增加
D.由550nm波長的光轉為670nm波長的光后,葉綠體中C3的量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圖是某植物成熟綠葉組織的相關圖解.其中圖1是葉肉細胞的光合作用過程圖解;圖2表示某光照強度和適宜溫度下,光合作用增長速率隨CO2濃度變化的情況;圖3表示當光照和C02濃度充足的條件下,溫度對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響(其中實線表示光照時CO2的固定量,虛線表示黑暗時CO2的產生量).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由圖1可知,甲代表的物質是CO2,想要使葉綠體內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變的環(huán)境條件是減少CO2濃度(不提供CO2或增強光照等)
(2)圖2中在D點光合作用速率達到最大,限制D點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光照強度,C點和D點相比,單位時間內葉肉細胞中C5的生成量較低(較低、較高、相等)
(3)若晝夜不停的光照,圖3植物在溫度為30℃條件下,生長狀況達到最佳.若在此溫度條件下,每天交替進行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處理,則該植物在24小時內積累的葡萄糖為16.4 mg(保留小數點后一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實驗一:用不帶特殊病原體的小鼠進行如下特異性免疫實驗,過程如圖1,結果如圖2.

圖中箭頭表示注射T細胞或血清的時間
(1)實驗中,對B組小鼠的處理是作為A組小鼠的對照處理.
(2)從圖2可知,Ⅱ組與Ⅳ組相比,小鼠脾臟中的活細菌數量的增長趨勢基本相同,說明血清中的抗體不能有效抑制脾臟內的細菌繁殖.注射來自于A組小鼠的T細胞后,在4天內Ⅰ組小鼠脾臟中的活細菌數量無明顯變化,說明該組T細胞(活化T細胞)抑制細菌數量的增長.由此推測該細菌生活在細胞內.
(3)實驗中,Ⅰ~Ⅳ組小鼠感染的是細菌X,感染的時間是在注射T細胞或血清的前一天.
實驗二:在體外觀察小鼠的T細胞和巨噬細胞(一種吞噬細胞)對細菌X的殺傷力,結果如圖3.
(4)由圖3可知,能有效殺傷細菌X的是活化巨噬細胞,而不是活化T細胞.
(5)有人假設,活化T細胞釋放某種物質活化了巨噬細胞.若用體外實驗驗證該假設,實驗組應選擇的實驗材料包括a、d、f(填選項前的符號).
a.培養(yǎng)過活化T細胞的培養(yǎng)液
b.培養(yǎng)過巨噬細胞的培養(yǎng)液
c.A組小鼠的巨噬細胞
d.B組小鼠的巨噬細胞
e.培養(yǎng)過未活化T細胞的培養(yǎng)液
f.細菌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圖1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過程,箭頭表示物質循環(huán)方向,過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間有如圖2所示的營養(yǎng)關系,請據圖回答:

(1)圖1中乙、甲所代表的生物分別表示生產者和分解者,丁所代表的生物對應圖2中的A.若圖1中過程③和④的組成越復雜,則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力穩(wěn)定性越低.
(2)若圖2中E所處營養(yǎng)級含有的能量為9.8×109KJ,B的能量為2.1×108KJ,D的能量為1.7×108KJ,第一營養(yǎng)級與第二營養(yǎng)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為10%,第二營養(yǎng)級與第三營養(yǎng)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為15%,則A的能量是9×107KJ.
(3)“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災難.下列有關溫室效應及其相關原理的敘述,不恰當的是:D
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是導致溫室效應的原因之一
C.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是解決溫室效應的措施之一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主要以CO2和碳酸鹽的形式循環(huá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不屬于基因工程中工具酶的是( 。
A.限制酶B.DNA連接酶C.Taq酶D.質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目的基因進入受體細胞內,并且在受體細胞內維持穩(wěn)定和表達的過程,稱為轉化.下列不屬于植物細胞轉化方法的是( 。
A.顯微注射法B.農桿菌轉化法C.基因槍法D.花粉管通道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甲是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碳循環(huán)模式圖,圖中A、B、C、D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圖乙為其中部分營養(yǎng)結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C 為分解者,圖乙中的生物對應圖甲中哪些成分D、B(用字母表示).
(2)圖甲②③過程中碳的傳遞形式分別是含碳有機物、二氧化碳.
(3)若圖乙中的蛇由于某種原因滅絕,則貓頭鷹的數量增加.
(4)若蛇取食鼠的比例占$\frac{3}{4}$,從理論上分析,蛇體重增加4kg,將消耗草最少200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關于下列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調查人類遺傳病
②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③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的數量的變化
④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A.實驗①常選擇發(fā)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進行調查
B.實驗②中自變量為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
C.實驗③常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進行計數
D.實驗④常采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