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6706  436714  436720  436724  436730  436732  436736  436742  436744  436750  436756  436760  436762  436766  436772  436774  436780  436784  436786  436790  436792  436796  436798  436800  436801  436802  436804  436805  436806  436808  436810  436814  436816  436820  436822  436826  436832  436834  436840  436844  436846  436850  436856  436862  436864  436870  436874  436876  436882  436886  436892  436900  447348 

2、對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復(fù)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鬒不變?

A、詩中第一、二句用典精當,對仗工整,道出了離京的原因和路程。這里的“灞涘”即“河陽”,“長安”即“京縣”。 B、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中的兩句:“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與謝朓詩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意思相同,不過形容過實,不如小謝的這兩句詩鮮明空靈。 C、“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兩句抒發(fā)了詩人延誤佳期的惆悵,描摩出詩人追悔不已、淚下如霰情態(tài)。 D、詩人以“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不變”收束全詩,寫的仍是傍晚時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與開頭相呼應(yīng)。

試題詳情

20、對這首詩的分析,最恰當?shù)囊豁検?A.全詩抒發(fā)的是詩人觀賞山野景色時悠然自得的心情。 B.詩的主旨是表達詩人對美麗幽靜山村的由衷贊美與向往。 C.全詩情景交融,詩人思鄉(xiāng)的惆悵心情已經(jīng)滲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寫之中。 D.詩中通過情緒的陡然轉(zhuǎn)折,表現(xiàn)了詩人深藏于內(nèi)心、隨時會被觸發(fā)的懷鄉(xiāng)之情。

28首唐宋名詞賞析(一)

 菩薩蠻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王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作者]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今屬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時供奉翰林。后賜金放還,漫游各地。安史亂中,曾入永王璘府,因璘敗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其詩與杜甫并為唐一代之冠,享譽甚隆。宋本《李太白集》不載其詞。《尊前集》收錄“李白詞”十二首,然頗多偽托。

[注釋]①近水楊寧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diào),唐玄宗時傳入中國,列于教坊曲。變調(diào),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

[品評]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學(xué)《湘山野錄》、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都載有傳為李白所作的這首《菩薩蠻》。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且將此詞推為“百代詞典之祖”。然自明胡應(yīng)麟以來,不斷有人提出質(zhì)疑,認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這場爭議至今仍繼續(xù)。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景。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盁熑缈棥笔钦f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zhuǎn)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shù)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倍嘌酝砩街,可以參看。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瓣陨眱删錇榻埃靡弧叭搿弊钟蛇h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八搌B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

人滯留他鄉(xiāng),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庚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xù)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征途上無數(shù)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yīng)。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結(jié)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笨梢娔纤纬踹@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 -------------------------------------------------------------------------------------

漁歌子①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桃花流水鱖魚肥。③青箬笠,④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

[作者]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后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著書亦名《玄真子》。

[注釋]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分單調(diào)、雙調(diào)二體。單調(diào)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diào)最為著名。雙調(diào),五十字,仄韻。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③鱖(音貴)魚:俗稱“鯚花魚”、“桂魚”。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品評]此詞在秀麗的水鄉(xiāng)風(fēng)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fēng)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xiāng)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shù)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后,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fēng)’者!碧K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鄙⒒ㄖ藜丛陂L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镢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币嘁晕魅皆陂L江邊。 -------------------------------------------------------------------------------------

憶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②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③能不憶江南。

[作者]772-846,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陜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注釋]①據(jù)《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diào)、雙調(diào)兩體。單調(diào)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②諳(音安):熟悉。③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jié)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guān)闔。次句“風(fēng)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fēng)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yīng)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②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③只是朱顏改。④問君能有幾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jù)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fēng)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②了:了結(jié),完結(jié)。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yīng)猶:一作“依然”。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⑤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品評]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jù)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fēng)”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梢哉f,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yīng),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②春意闌珊。③羅衾不耐五更寒。④夢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貪歡。⑥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作者]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jù)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fēng)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diào),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此調(diào)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diào)《浪淘沙漫》,是別格。②潺潺:形容雨聲。③闌珊:衰殘。一作“將闌”。④羅衾(音親):綢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⑥一晌(音賞):一會兒,片刻。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品評]此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后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凄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后,實際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則婉轉(zhuǎn)曲折。詞中的自然環(huán)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獨自莫憑欄”的“莫”字,有入聲與去聲(暮)兩種讀法。作“莫憑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作“暮憑欄”,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兩說都可通!傲魉浠ù喝ヒ病,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yīng),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間”句,頗感迷離恍惚,眾說紛紜。其實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薄疤焐先碎g”,本是一個專屬名詞,并非天上與人間并列。李煜用在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歸宿。應(yīng)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從生活實感出發(fā),抒寫自已人生經(jīng)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凈,含蓄深沉。這對抒情詩來說,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同時,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結(jié)合起來。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在詞中很少作帝王家語,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訴說自已的不幸和哀苦。這些詞就具有了可與人們感情上相互溝通、喚起共鳴的因素!队菝廊恕(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此,此詞亦復(fù)如此。即以“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言,便是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經(jīng)歷到是一種人生體驗。與其說它是帝王之傷別,無寧說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遭遇。李煜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diào)短字少,然包孕極富,寄慨極深,沒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

相見歡①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③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④

[作者]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jù)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fēng)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diào)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③離愁:指去國之愁。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品評]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yīng)當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盁o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霸氯玢^”,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qū)懗钪,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qū)懗钪L,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qū)憫僦兀缋钋逭铡段淞甏骸罚骸爸豢蛛p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qū)懗钪,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驅(qū)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jié)合自身的體驗而產(chǎn)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

烏夜啼②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②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胭脂淚,③相留醉,幾時重,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作者]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jù)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fēng)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相見歡》、《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②謝:凋謝。②胭脂淚:指女子的眼淚。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jīng)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云。④幾時重:何時再度相會。

[品評]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fēng)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fēng)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半僦瑴I”,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fēng)侵欺,紅浥鮫肖(左應(yīng)加魚旁),狀如胭脂!半僦瑴I”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叭松L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

菩薩蠻① 敦煌曲子詞

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②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xiàn),③北斗回南面,④休即未能休,⑤且待三更見日頭。

[作者]本世紀初,大量五代寫本被發(fā)現(xiàn)于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隨之而重新問世的唐五代民間詞曲,或稱為敦煌曲子詞,或稱為敦煌歌辭。它們是千年詞史的椎輪大輅,內(nèi)容廣泛,形式活潑,風(fēng)格繁富,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詞興起于民間時的原始形態(tài)。敦煌詞的輯本,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詞集》,饒宗頤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辭總集》等。

[注釋]①近水楊寧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diào),唐玄宗時傳入中國,列于教坊曲。變調(diào),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②休:罷休,雙方斷絕關(guān)系。③參(音申)辰:星宿名。參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東方,晚間此出彼滅,不能并見;白天一同隱沒,更難覓得。④北斗:星座名,以位置在北、形狀如斗而得名。⑤即:同“則”。

[品評]此詞寫愛情的盟誓,充滿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熱情。它以不可實現(xiàn)之事,示不可變異之心,新穎潑辣,奇特生動,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貞不渝。漢樂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逼涿馀c構(gòu)思或為此詞所本。但《上邪》是一位女子對“君”剖白心跡,此詞中的誓言發(fā)自男方抑或女方,卻任人想象,因而更見靈動活潑。不言而喻,此詞的抒情主人公是在兩情最為濃烈與熾熱的歡娛之際向?qū)Ψ疥愒~的。發(fā)愿于“枕前”,表明他們是已結(jié)連理的伉俚。而所發(fā)誓愿多達“千般”,則見出主人公發(fā)愿時為激情所驅(qū)滔滔不能自已,作者再現(xiàn)于筆端的只不過是其中的片言只語罷了:他時而指譬日月星辰(“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三更見日頭”),時而引喻河流山川(青山爛、黃河枯),時而又從生活中信手拈來實例(“水面上秤錘浮”),而它們無一例外,都是絕無可能出現(xiàn)的自然現(xiàn)象,借以比況拳拳愛心的堅貞不渝,是極為確切而又富于聯(lián)想的。作者省略了比喻之詞,而直接托出喻體,一氣排開,直貫到底,不稍停頓,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際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這正是此詞在藝術(shù)上顯著特點。同時,此詞無意象文人詞那樣追求含蓄蘊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熱烈、大膽、潑辣見長,遣詞造句亦不假雕飾,形同白話,充分表現(xiàn)出民間歌辭的拙樸、自然的本色。 -------------------------------------------------------------------------------------

蘇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作者]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成就亦杰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fēng)氣。有《范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注釋]①此調(diào)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用此調(diào)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diào),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②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xiāng)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品評]此詞抒寫鄉(xiāng)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氨淘铺,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xiàn)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扒锷B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吧接承标枴本鋸(fù)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zhuǎn)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芳草”歷來也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fā)的意象之一,如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鄉(xiāng)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xiāng)之情和羈旅之思!耙挂钩恰倍涫钦f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xiāng)愁!俺恰闭f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xiāng)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懊髟聵歉摺本漤槼猩衔模阂归g為鄉(xiāng)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fā)出“休獨倚”之嘆。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骸熬迫氤钅c,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zhuǎn),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

漁家傲①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②衡陽雁去無留意。③四面邊聲連角起,④千嶂里,⑤長煙落日孤城閉。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⑦羌管悠悠霜滿地。⑧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作者]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成就亦杰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fēng)氣。有《范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注釋]①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于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diào)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②塞下:邊地。風(fēng)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③衡陽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④邊聲:馬嘶風(fēng)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角:軍中的號角。⑤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⑥長煙:荒漠上的煙。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nèi)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yè)未成。⑧羌管:羌笛。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品評]一○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guān)要沖,戰(zhàn)后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時。原有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仿佛。但它的題材與風(fēng)格卻是有別于《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fēng)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fēng)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fēng)光,而著重渲染戰(zhàn)時的肅殺氣象!伴L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xù)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后“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御鄉(xiāng)關(guān)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yè)未成,還鄉(xiāng)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xiāng)戀益見濃重!叭瞬幻隆倍,直道將軍戰(zhàn)士之感傷,并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fā)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xiàn)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xiāng)關(guān)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diào)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shè)城堡,聯(lián)絡(luò)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xiàn)了他抵御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jīng)歷首創(chuàng)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fēng),為蘇辛豪放詞導(dǎo)夫先路。

28首唐宋名詞賞析(二)

八聲甘州① [宋]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②一番洗清秋。漸霜風(fēng)凄緊,③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④苒苒物華休。⑤惟水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⑥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⑦想佳人妝樓顒望,⑧誤幾回天際識歸舟。⑨爭知我,⑩倚闌干處,正恁凝愁。⑾

[作者]987?-1055?,字耆卿,初號三變。因排行七,又稱柳七。祖籍河?xùn)|(今屬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屬福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zhuǎn)而厭倦官場,耽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nèi)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fā)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有《樂章集》。

[注釋]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雜曲有《甘州子》。因?qū)龠叺貥非室愿手轂槊。《八聲甘州》是從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詞。因全詞前后共八韻,故名八聲。又名《瀟瀟雨》、《宴瑤沁池》等。《詞譜》以柳永為正體。九十七字,平韻。②瀟瀟:形容雨聲急驟。③凄緊:一作“凄慘”。④是處:到處,處處。紅衰翠減:紅花綠葉,凋殘零落。李商隱《贈荷花》:“翠減紅衰愁煞人”。翠:一作“綠”。⑤苒苒:茂盛的樣子。一說,同“冉冉”,猶言“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⑥渺邈:遙遠。⑦淹留:久留。⑧顒望:凝望。一作“長望”。⑨天際識歸舟:語出謝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⑩爭:怎。⑾恁:如此,這般。凝愁:凝結(jié)不解的深愁。

[品評]這首望鄉(xiāng)詞通篇貫串一個“望”字,作者的羈旅之愁,飄泊之恨,盡從“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樓凝望中所見,無論風(fēng)光、景物、氣氛,都籠罩著悲涼的秋意,觸動著抒情主人公的歸思!皾u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在深秋蕭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現(xiàn)游子的客中情懷,連鄙薄柳詞的蘇軾也以為“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宋趙令畤《侯鯖錄》引!赌芨凝R漫錄》作晁補之語)。下片是望中所思,從自已的望鄉(xiāng)想到意中人的望歸:她不但“歸樓顒望”,甚至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望穿秋水之際,對自已的遲遲不歸已生怨恨。如此著筆,便把本來的獨望變成了雙方關(guān)山遠隔的千里相望,見出兩地同心,俱為情苦。雖然這是想象之辭,卻反映了作者對獨守空閨的意中人的關(guān)切之情,似乎在遙遙相望中互通款曲,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從而暗示讀者:其人未歸而其心已歸,這就更見出歸思之切。另外,此詞多用雙聲疊韻詞,以聲為情,聲情并茂。雙聲如“清秋”、“冷落”、“渺邈”等,疊韻如“長江”、“無語”、“闌干”等。它們間見錯出,相互配合,時而嘹亮,時而幽咽。這自然有助于增強聲調(diào)的亢墜抑揚,更好地表現(xiàn)心潮的起伏不平。 -------------------------------------------------------------------------------------

浣溪沙①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②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③

[作者]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yōu)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diào)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注釋]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紗溪》。有平韻、仄韻兩體,均為雙調(diào)四十二字。②“去年”句:語本唐人鄧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③香徑:花園里的小路。

[品評]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灸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耙磺略~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xí)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tài)。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fā)前意!盁o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薄芬辉姟I暇鋵Υ汗獾牧魇攀就锵е,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fēng)了。 -------------------------------------------------------------------------------------

蝶戀花①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②羅幕輕寒,③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④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⑤山長水闊知何處。

[作者]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yōu)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diào)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注釋]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diào)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diào),六十字,仄韻。②檻:欄桿。③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④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⑤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品評]此詞經(jīng)疏澹的筆墨、溫婉的格調(diào)、謹嚴的章法,傳達出作者的暮秋懷人之情。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筆!皺懢粘顭熖m泣露”,開篇即推出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為寫照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tài)!傲_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nèi)!拜p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前人往往視明月為聊寄相思懷抱的多情之物。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孟郊《古怨別》:“別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張泌《寄人》便徑直贊嘆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而作者卻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當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fā)--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嗎?后來,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的悵問:“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正是從同一方向去發(fā)掘明月這一意象的豐饒而復(fù)雜的內(nèi)蘊。下片寫登樓望遠!白蛞刮黠L(fēng)”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fēng)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馳騁想象,作者亦當是朱顏盡改。而從結(jié)構(gòu)上看,碧樹盡凋,野外才能變得格外空曠,作者也才能騁目遠眺。這樣,“凋碧樹”又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的一種必要的鋪墊。“獨上西樓”,正面點出“獨”字,與上片的“雙飛”遙相照應(yīng),是章法謹嚴的又一實例!巴M”,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箋”二句!安使{”與“尺素”都是指代書信。二詞重疊使用,一則是表示寄書意愿之熱切,二則表示欲書內(nèi)容之繁富!吧介L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jié),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詞有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踏莎行》)另詩亦有句:“魚書欲寄何由達,山遠水長處處同!(《無題》)措辭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長。 -------------------------------------------------------------------------------------

蝶戀花① [宋]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②楊柳堆煙,③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④樓高不見章臺路。⑤雨橫風(fēng)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⑥

[作者]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他在政治與文學(xué)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創(chuàng)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

[注釋]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diào)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diào),六十字,仄韻。此詞亦見于馮延巳集。李清照同調(diào)詞序指為歐陽修作,當無誤。②幾許:多少。③堆煙:形容楊柳濃密。④玉勒:玉制的馬銜。雕鞍:精雕的馬鞍。游冶處:指歌樓妓院。⑤章臺:漢長安街名。《漢書·張敞傳》有“走馬章臺街”語。唐許堯佐《章臺柳傳》,記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臺為歌妓聚居之地。⑥亂紅:落花。

[品評]此詞寫暮春閨怨,一起一結(jié)頗受推賞。“庭院”深深,“簾幕”重重,更兼“楊柳堆煙”,既濃且密--生活在這種內(nèi)外隔絕的陰森、幽遂環(huán)境中,女主人公身心兩方面都受到壓抑與禁錮。疊用三個“深”字,寫出其遭封鎖,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獨處,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訴之感。因此,李清照稱賞不已,曾擬其語作“庭院深深”數(shù)闋。顯然,女主人公的物質(zhì)生活是優(yōu)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極度苦悶,也是不言自明的!坝窭盏癜啊币韵轮T句,逐層深入地展示了現(xiàn)實的凄風(fēng)苦雨對其芳心的無情蹂躪:情人薄幸,冶游不歸;春光將逝,年華如水。篇末“淚眼問花”,實即含淚自問;ú徽Z,也非回避答案,“亂花飛過秋千去”,不是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嗎?在淚光瑩瑩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樣難以避免被拋擲遺棄而淪落的命運。這種完全用環(huán)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現(xiàn)了生活在幽閉狀態(tài)下的貴族少歸難以明言的內(nèi)心隱痛。當然,溯其淵源,此前,溫庭筠有“百舌問花花不語”(《惜春詞》)句,嚴惲也有“盡日問花花不語”(《落花》)句,歐陽修結(jié)句或許由此脫化而來,但不獨語言更為流美,意蘊更為深厚,而且境界之渾成與韻味之悠長,也遠過于溫、嚴原句。 -------------------------------------------------------------------------------------

生查子①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②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作者]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他在政治與文學(xué)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創(chuàng)作實績亦粲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

[注釋]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楚云深》、《陌上郎》、《綠羅裙》等。雙調(diào),四十字,仄韻。②元夜:農(nóng)歷正月十五夜,即元宵節(jié),也稱上元節(jié)。

[品評]此詞亦見朱淑真集,南宋曾慥《樂府雅詞》以為歐陽修作。曾氏曾將歐詞中諸多可疑者盡予刪芟,而不疑此詞,其著作權(quán)當歸于歐陽修。詞以靈光獨運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使今與昔、悲與歡互相交織、前后映照,從而巧妙地抒寫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上片追憶去年元夜的歡會!盎ㄊ袩羧鐣儭,極寫元宵燈火輝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張燈、觀燈的習(xí)俗,至宋而其風(fēng)益盛。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記燈市景象云“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芍,“花市燈如晝”乃狀其實況,略無夸飾。但描寫燈市不過是為了展示歡會的時空背景,因而一筆帶過,不多著力。“月上柳梢頭”二句含“賓”就“主”,再現(xiàn)那令人沉醉的情景!包S昏后”,交待主人公與其情侶相會的時間。“月上柳梢頭”,既是對“黃昏后”這一時間概念的形象示現(xiàn),也是對男女主人公歡會的環(huán)境的補充描繪--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樣富于詩情畫意!“人約”,點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燈市,而是早有密約。這表明他們即便尚未私訂終身,至少也彼此傾心。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沒有正面涉筆他們相會前的心馳神往,見面后的歡聲笑語以及分手后時的意亂情迷,而僅用一句“人約黃昏后”提示,深得藝術(shù)三昧。下片抒寫今年元夜重臨故地,不見伊人的感傷!霸屡c燈依舊”,說明景物與去年一般無二,照樣月光普照,華燈齊放。但風(fēng)景無殊,人事全異!安灰娙ツ耆恕倍淝榫w一落千丈:去年鶯儔燕侶,對訴衷腸,今年孤身支影,徒憶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撫今思昔,淚下如注。因何“不見”,一字不及,或話有難言之隱,或許故意留下懸念。全詞的藝術(shù)構(gòu)思近似于唐人崔護的《游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回環(huán)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fēng)味。 -------------------------------------------------------------------------------------

鷓鴣天① [宋]吳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②當年拚卻醉顏紅。③舞低楊柳樓心月,④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⑤從別后,憶相逢,⑥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杠照,⑦猶恐相逢是夢中。

[作者]字叔原,號第七子。生卒年未詳,或云當在1030-1106間。他雖然出身宦門,卻不愿趨炎附勢,隨俗俯仰,固守孤傲耿介之本性,因而仕途偃蹇。曾監(jiān)許田鎮(zhèn),遷乾寧軍通判、開封府推官。后退職家居。詞擅小令,多寫人生聚散與愛情離合之悲歡,情韻凄婉,文辭清麗。有《小山詞》。

[注釋]①此調(diào)取名于唐人鄭崳詩句“春游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diào),五十五字,平韻。②彩袖:指代身穿彩色舞衣的歌女。玉鐘:酒杯的美稱。③拚卻:不惜,甘愿。④樓心:一作“樓頭”。⑤扇底:一作“扇影”。⑥相逢:詞中“相逢”凡二見,前一指初逢,后一指重逢,其意有別。⑦剩把:盡把,只把,再三把。釭(音剛):燈。

[品評]此詞表現(xiàn)的是一對戀人的“愛情三部曲”:初盟,別離,重逢。“彩袖殷勤”二句,一著筆于對方,一落墨于自身,既展現(xiàn)了二人初識時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見傾心、愿托終身之際的曲折心態(tài)!安市洹保f明對方并非與自已門第相配的大家閨秀,而不過是侑酒于華宴的歌女。但此時伊人殷勤捧杯勸飲,卻不僅僅是履行侑酒之責(zé),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屢犀的作者又何嘗不諳其意?為了報答她于已獨鐘的深情,他開懷暢飲,不惜一醉。這就寫出了感情的雙向交流!拔璧蜅盍倍涿鑼懜栉鑸雒妫秩練g樂氣氛,是對初識、亦即初盟時的情境的進一步勾畫。不徑言伊人舞姿曼妙,歌聲婉轉(zhuǎn),而借時間的推移,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其盡態(tài)極妍,是作者的獨出機杼之處!拔璧汀本浼赛c出了艷舞的持續(xù)之久,又將月升日沉的自然現(xiàn)象化為其動態(tài)效應(yīng)。“歌盡”句由暗示伊人輕搖紉扇,盡興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暫歌喉--扇底風(fēng)盡,不正意味著歌喉暫歇?這種竟夜歌舞、通宵歡宴的情景,無疑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階層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之所以對它歷久難忘,卻不僅僅是出于對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為那是他與伊人相識相戀的契機。這兩句造語精麗,發(fā)想新奇,于織濃綺華中別見韶秀之美,因而深為后代詞論家所推賞。下片一筆躍至別后的相思,而將初盟以迄別離的種種情事盡皆略去,頗見剪裁之工!皬膭e后”二句點明初逢的場面是其別后懷念的主要內(nèi)容!皫谆鼗陦簟本渲痹V魂牽夢瑩的相思情懷!芭c君同”暗示不獨自已如此,對方亦復(fù)頻入夢境,想思無已,但夢中重逢的歡娛極其短暫,夢后獨處的凄愴卻格外深長。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夢,又怕入夢,乃至將夢作真、將真作夢。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猶恐”前后勾連,通過持燈反覆照看而猶難以釋然這一對眷戀至深的情侶久別重逢的那種驚喜交集、喜極轉(zhuǎn)憂的特殊心態(tài)。唯其眷戀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將夢作真。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評曰:“下半闋曲折深婉,自有艷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边@當不是溢美之辭。當然,末二句也許受到杜甫詩“夜闌更秉獨,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詩“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云陽館與韓紳宿別》)的啟發(fā)。

卜算子①送鮑浩然之浙東②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③山是眉峰聚。④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⑤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作者]字通叟,如皋(今屬江蘇)人。生卒年不詳。宋仁宗朝進士,歷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職。神宗時官至翰林學(xué)士,因所賦《清平樂》詞忤怒太后而被罷職。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詞十六首。

[注釋]①《詞律》以為調(diào)名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对~譜》以蘇軾詞為正體。又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掛疏桐》等。雙調(diào),四十四字,仄韻。②鮑浩然:生平不詳。浙東:今浙江東南部。宋時屬浙江東路,簡稱浙東。③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狀如水波橫流。④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⑤眉神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

[品評]此詞以新巧的構(gòu)思和輕快的筆調(diào),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如托名于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上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fā)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yù)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欲問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發(fā),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眉眼盈盈處”,既是喻指友人故鄉(xiāng)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人妻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tài)。妙語雙關(guān),熔鑄非易。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叭舻浇稀倍湓侔l(fā)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wù)必與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

江城子①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②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③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作者]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朝進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官至禮部尚書。一生歷盡仕途坎坷:神宗年間,以“作詩訕謗朝廷”罪貶置黃州;哲宗年間,又以“為文譏斥朝廷”罪遠謫惠州、儋州。卒謚文忠。他是宋代最為著名的作家,詩、詞、文皆獨步一時。其詞雄闊超曠,橫放杰出,于傳統(tǒng)的花間詞風(fēng)外別立一宗。又以詩入詞,開拓詞境,推尊詞體,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注釋]①又名《江神子》。雙調(diào),七十字,平韻。②乙卯:熙寧八年(1075)。③孟啟《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

[品評]蘇軾十九歲與同郡王弗結(jié)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調(diào)和,甘苦與共。十年后王弗亡故,歸葬于家鄉(xiāng)的祖瑩。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一次夢見王弗后寫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jié)而不解,始終存在!安凰剂,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不思量”極似無情,“自難亡”則死生契闊而不嘗一日去懷。這種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難以消除。讀慣了詞中常見的那種“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柳永)的愛情濃烈的詞句,再來讀蘇軾此詞,可以感受到它們寫出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類型。前者是青年時代的感情,熱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進入中年后一起擔(dān)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蘇軾本來欣賞“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這首詞表達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此詞還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即這次夢中的夫妻相會,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別的烙印。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jié)縭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在雙方都很顯然。蘇軾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塵滿面,鬢如霜”,心情十分蒼老。王弗見了蘇軾,也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似乎在傾訴生離死別后的無限哀痛。生活的磨難,對于無意識的夢境,同樣起著潛在而深該的影響。末了三句設(shè)想亡妻長眠于地下的孤獨與哀傷,實際上兩心相通,生者對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28首唐宋名詞賞析(三)

蝶戀花① [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fēng)細細,②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③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④對酒當歌,⑤強樂還無味。⑥衣帶漸寬終不悔,⑦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987?-1055?,字耆卿,初號三變。因排行七,又稱柳七。祖籍河?xùn)|(今屬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屬福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zhuǎn)而厭倦官場,耽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nèi)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fā)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有《樂章集》。

[注釋]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diào)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diào),六十字,仄韻。②危樓:高樓。③黯黯:迷蒙不明。④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⑤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與“對”意同。⑥強:勉強。強樂:強顏歡笑。⑦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品評]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皝幸形秋L(fēng)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jié)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于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fā)。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盁o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一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蕩,頗具波瀾。結(jié)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愿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敖K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xiàn)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zhí)著的態(tài)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莊《思帝鄉(xiāng)》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fēng)流,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v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里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后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態(tài)度。 -------------------------------------------------------------------------------------

雨霖鈴① [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②都門帳飲無緒,③留戀處,④蘭舟摧發(fā)。⑤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⑥念去去千里煙波,⑦暮靄沈沈楚天闊。⑧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⑨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⑩

[作者]987?-1055?,字耆卿,初號三變。因排行七,又稱柳七。祖籍河?xùn)|(今屬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屬福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zhuǎn)而厭倦官場,耽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nèi)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fā)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有《樂章集》。

[注釋]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diào)。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②驟雨:陣雨。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shè)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⑤蘭舟:據(jù)《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⑦去去:重復(fù)言之,表示行程之遠。⑧暮靄:傍晚的云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qū)屬楚國,故稱。⑨經(jīng)年:一年又一年。⑩風(fēng)情:男女戀情。

[品評]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xiàn)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記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shè)帳餞行,到蘭舟摧發(fā),淚眼相對,執(zhí)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tài),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xiàn)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fēng)不無關(guān)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shè)想別后情景。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按巳ァ币韵,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jīng)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fēng)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huán)往復(fù)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于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

試題詳情

19、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A.首聯(lián)照應(yīng)題目,點明地點和時令,寫出了詩人信馬徐行、觀賞山野景色的悠然興致。 B.第二聯(lián)上下句構(gòu)成對比,生動地表現(xiàn)出山中有時喧響有時靜穆的景象。 C.第三聯(lián)以"胭脂"和"白雪"為喻,形象地描繪出山村絢麗多彩的秋景。 D.最后兩句設(shè)為問答,抒發(fā)了詩人由外界景物所觸發(fā)的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試題詳情

17、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A、首聯(lián)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既點明了詩題中的“薯雨”,又照應(yīng)了詩題中的“送”字。 B、二、三兩聯(lián)描寫船帆被細雨打濕而變重,烏翅因沾雨而無法輕巧地飛翔,天朦朦朧朧看不清通海處,遠處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

C、尾聯(lián)中將沾襟的別淚與散絲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情與景巧妙地結(jié)合了起來。

D、全詩第一句直接點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過對船帆、鳥羽、天際、大樹的描繪來烘托蒙蒙細雨,這樣更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表達力。

試題詳情

15、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A、詩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鳥鳴這些動態(tài)的描寫,來反襯出春山月夜闃無人聲的幽寂。 B、第四句中詩人用"時"來修飾"鳴",從聽覺上給人動靜的對比,起了更生動的烘托作用。 C、全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遠的春山月夜圖,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D、全詩語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卻細致地表現(xiàn)出自然界光色和音響的變化。

試題詳情

13、(2000年春季)對下面這首唐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注]垂緌,指蟬。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

A、首句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含有象征意義。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詩人將“貴”與“清”統(tǒng)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寫蟬聲之遠傳!傲黜憽睜钕s聲長鳴不已,悅耳動聽。一個“出”字,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C、三四句蘊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表達出對高尚品格的熱情贊美。 D、這首詩,事、景、情、議融為一體,顯示出詩人寓情于景的藝術(shù)才能。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