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1)問的內容:中國(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原因(1分)
(2)問的答案:①(內因)清政府自身黑暗腐朽,朝廷奸佞貪圖安逸富貴、茍且偷安、屈膝求和;(2分)②(外因)英軍的堅船利炮。(1分)
18.結合文本,聯系現實,分析最后一節(jié)詩中,“歷史在囑咐”的深刻含義。(5分)
參考答案:
17.請分別從內容、結構和語言三方面分析本文使用的三節(jié)詩句的作用。(6分)
海邊,望著浪花 張慶和
浪花呀 疾首頓足
使勁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傾訴
墻皮剝落的石堡,被高嶺土死死堵住“嘴巴”和被強盜的利刃砍斷“手腳”的岸炮;還有那座仿佛被挖掉眼球正木木地瞪著天空的銷煙池。
慘烈的歲月曾經把這里踩得痛不欲生;沉重的歷史曾經壓得它氣喘吁吁……
而林則徐呢?那個身著官服,頭戴花翎,面色凝重,右手撫須,一副威嚴端坐、大義凜然,曾經偉岸在小學課本里的欽差大臣呢?那個屹立在中國思想的至高點上,以變革求新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先賢明哲呢?
終于,這一切都實實在在地疊現在了我的眼前。
這就是虎門炮臺。
探訪這片中國近代史的始源地,祭祀在這里為國殉難的英雄兒女,曾經是我許久的心愿。
仰望著艱前的一簇簇雕像,觸模著被戰(zhàn)爭的牙齒啃噬留下的斑斑傷痕,我的目光不覺拋向了那個浴血拼殺的戰(zhàn)場。
虎門的布防,不可謂不周;清軍將士,不可謂不勇。然而他們卻失敗了,敗得很慘,數千忠勇無一生還,全部壯烈犧牲在了這里。
長長的虎門炮臺彎曲著,宛若一個大大的問號。在問天,在問地,似乎也在問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
逝去的人是悲壯的。但那是一個朝代制造的罪惡,是整個中華民族經歷的災難。
在鴉片戰(zhàn)爭紀念館里,有一處濃縮的且被現代科技手段再現的戰(zhàn)斗場景:火光沖天,炮聲隆隆,數千將士正殊死格殺;濃濃硝煙彌漫著,遍地尸體縱橫著……
清軍將士對那場戰(zhàn)爭的勝利本是充滿希望的,可他們哪里料到,飛舞的大刀怎能抵得過先進的洋槍,熱血澎湃的胸膛哪里扛得住牢固的艦盾。正當勇士們期待援兵,準備最后一搏的時候,他們又哪里能想到,那些貪圖安逸富貴、茍且偷安、屈膝求和的朝廷奸倭,如何容得下此等剛烈。所以,首先被出賣的正是這些國家忠良。就這樣以中華民族血液里的英雄氣質灌溉養(yǎng)育的一批最優(yōu)秀的男兒,一個個都倒在了掙扎、絕望之中。
這里的花,無不浸潤了烈士的鮮血;這里的葉,無不為他們沉痛哀悼……
浪花呀 疾病首頓足
使勁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慟哭
是的,從根本上說,殺死他們的,不是英軍,也不是美軍的堅船利炮,而是清王朝自己。是朝廷里那些吮盡人民骨髓的昏庸的權力持有者,是那個喂養(yǎng)著無數蛀蟲的腐朽污濁的社會淵藪和那個極不合理的社會結構。
海潮退去了,長長的虎門炮臺彎曲著,岸邊走來一群撿拾貝殼的少男少女。他們嬉笑,他們追逐,他們不時地彎腰拾起一枚枚喜悅,或者揚手放飛心中的滿足……
這是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呀!
浪花呀 疾首頓足
不停地拍打岸的胸脯
那是大海在叩問
是歷史在囑咐……
(選自《散文選刊》2007年第5期,有刪節(jié))
16.理解文中“長長的虎門炮臺彎曲著,宛若一個大大的問號”一句,回答問題。(4分)
(1)句中“問號”問的主要內容是什么?(1分)
(2)“問”的答案有哪些?(3分)
18.①受過無盡的苦痛,留下堅毅、痛苦、掙扎的過程,經歷1300年風霜雨雪而直立不倒。
②藤,是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鑄、生命的闡述,有真氣色,歷久彌新,枯枝仍孕育新生。
③只要生命在體內一息尚存,藤就以藤的堅強、獨立、不屈的個性,滋生、蔓延、上升、翻騰。
17.敘述何仙姑與呂洞賓的傳說為古藤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同時為下文表達作者對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鋪墊。年老的女人與古藤相互映襯闡述了只要生命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6.作者原以為許多顆藤的相互纏繞依附才會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而當主人說只是一棵藤的生命景觀時,作者難以置信,所以吃驚。(或因為一棵獨立的藤沒有依托“自己為自己做樁,自己為自己相繞,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頑強地生存了上千年)
18.聯系全文說說作者對“這棵意象萬千的古藤”做了怎樣的“品讀”?(6分)
參考答案:
17.文章敘述了何仙姑與呂洞賓的傳說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5分)
古 藤 王劍冰
翻下來,騰挪上去,再翻下來,再騰挪上去,就像臨產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擺放自己的身體。又似臺風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疊起萬般花樣。
這該是多少藤的糾纏。⊙笱鬄⒉恢嗌佥喕。可主人說這只是一棵藤時,我吃驚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確實是一棵藤,一棵獨立的藤,學名叫“白花魚藤”,屬稀有的物種。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詩意盎然。
這棵藤距離何仙姑家廟不遠。說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氣,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氣也未可知。《仙佛奇蹤》說:何仙姑為廣州增城何泰的女兒,生時頭頂有六條頭發(fā),經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飛。傳說武則天曾遣使召見她去宮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蹤,之后百日生仙。這之后還有人為呂洞賓與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說何仙姑成仙返回家鄉(xiāng),在家廟的樹林里乘涼,師傅呂洞賓欣然而往,匆忙間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綠絲帶,何仙姑掩面飛往天庭,呂洞賓丟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綠絲帶化作了盤龍古藤,呂洞賓的神仙拐杖也變成了支撐古藤的大樹。當然這只是傳說,但我仍然會在恍惚間把這藤想成是何仙姑長長的六條頭發(fā)。
我敬慕地站立著,品讀著這棵意象萬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過無盡的苦痛。風雨剝蝕過它,雷電轟擊過它,戰(zhàn)火侵襲過它,它依附的大樹,長大,長高,長老,直到一個夜晚轟然倒塌。那傷感的聲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F在那棵樹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樹樁。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條亂于風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著。
沒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為自己做樁,自己為自己相繞,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堅毅、痛苦、掙扎的過程。1300年的風霜雨雪,把它變成根,變成樹,變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鑄、生命的闡述。像不羈的狂草,有重筆有輕染,有淋漓的汁點。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齡的書法家出席一個集會,有人上前攙扶說,您老氣色不錯啊。老人說,色沒有了,氣還有。而看這藤,乃真氣色。據悉,藤依然6月開花如瑞雪,而后還結果,花開季節(jié),芬芳遍地,香氣襲人。那該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實同藤一樣,從一點點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艱難。要依靠親人,依靠師長,依靠領導,依靠社會。要學著做人,學著生活,學著應付,學著面對。
見過一些社會底層的老人,這些人多是農家人,田間里辛勞一生,慢慢地累彎了腰,在墻角路邊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還在醫(yī)院里看到一個老態(tài)女子,彎了的腰使頭幾乎垂于地面,走路時雙手撐在腳上,腳挪手也挪,身子像個甲殼蟲。如果不是住進了產房,你幾乎忽略了她是一個女人。可她確確實實地生出了一個孩子,成為一個母親,那是個大胖小子呢。這個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總是彎曲著身子,幸福地摟著她的白胖的兒子,那是她身上滋長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續(xù)。她不需要誰的同情與攙扶,她詮釋了一個生命。
我們試圖找到白花魚藤的起點與終點。很多的人繞來繞去,終不得結論。它沒有根嗎?沒有頭嗎?也許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著,不再靠頭伸展,只要生命在體內一息尚存,就以藤的個性,滋生、蔓延、上升、翻騰。
很多人開始同這棵藤照相合影,但總是找不到合適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樹、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彎曲的軀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著或趴上去,我真擔心它那枯老的身子會突然頹毀。但藤承受住了,為了我們的某種滿足。
我們熱熱鬧鬧地走后,它還將留在那里,守著它的歲月,守著它的孤獨。當然也守著它倔強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選自《人民日報》2008.01.07第16版)
16.聯系上下文,說說“可主人說這只是一棵藤時,我“吃驚了”,“我”為什么“吃驚”?(4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