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8243  438251  438257  438261  438267  438269  438273  438279  438281  438287  438293  438297  438299  438303  438309  438311  438317  438321  438323  438327  438329  438333  438335  438337  438338  438339  438341  438342  438343  438345  438347  438351  438353  438357  438359  438363  438369  438371  438377  438381  438383  438387  438393  438399  438401  438407  438411  438413  438419  438423  438429  438437  447348 

2.分析積極修辭手法

     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設問、反問、反語、雙關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兩句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里先用設問,后用比喻,兩種修辭 手法綜合運用,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綿長久遠的愁思。

     分析修辭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例3:        晚  春

韓 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描寫晚春之景的七言絕句。春將歸去,草木得知這個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渾生招數(shù),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的是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寥寥數(shù)筆,就給讀者滿眼風光的印象。

     進一步研讀不難發(fā)現(xiàn),本詩生動的效果與詩中運用的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大有關系!安輼洹北臼菬o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稱奇。最奇的還是“無才思”三字!皸罨ㄓ芮v”缺少色澤香味,比“萬般紅紫”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有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如雪的飛絮,也是一種缺憾,至少“紅紫”缺了陪襯。而這“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不“飛”。它敢于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這豈不是可愛?這樣看來,這首寫晚春景色的小詩,其實包含著一種生活的哲理。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辭技巧對鑒賞詩歌的作用。

試題詳情

     主要說以下三點:

1.體會語言的風格特色

     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人稱李白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便是一種清新美。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

     例1:       山中問答

李  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詩開頭兩句有問有答。問他何事棲于碧山,詩人卻“笑而不答”。這笑而不答造成懸念,以誘發(fā)人們思索的興味!靶淖蚤e”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寫照,更表明“棲碧山”的妙處在“悠然心會”。“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寫碧山之景“別有天地非人間是對“何意棲碧山”的回答,即這碧山讓人“心自閑”,而不像“人間”那樣令人煩惱,讓人不幸。在詩人看來,這“碧山”,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遠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讓人心境悠閑。全詩用語新鮮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轉接輕靈,活潑流利,具有一種清新美。

     例2:        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的這首詩可以說婦孺皆知,一般認為其語言風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卻是含蓄的。少小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還認得我嗎?”“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兒童的“笑問”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詩人心中卻是重重的一擊,引出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問中了。透過這看似明朗的詩句體會其中蘊含著的復雜心態(tài),感受到一種含蓄美,這便是體會語言風格特點基本要求。

試題詳情

5.(1)這三句描寫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為杜鵑出場作鋪墊,也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的心境作鋪墊。

  (2)運用烘托手法,其好處是以“靜”襯托出杜鵑啼聲的悲切。(“總無聲”襯“啼杜宇”,而啼聲“催成清淚”)。

試題詳情

4.(1)“今春花鳥作邊愁”是從憶昔游轉到今春的邊愁。鳥語花香本應給人以歡樂,然而詩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發(fā)遠去邊疆的哀愁。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詩人緣情寫景,因而景隨情,且句中“花鳥”更反襯出邊愁。

  (2)這是全詩的中心,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兩句憶昔游而悲,見花鳥而愁;后一句為江水北流而感嘆。這都是詩人遠離京城,正在南竄途中的感慨。這三句都是從“獨憐京國人南竄”生發(fā)出來的。

試題詳情

3.(1)詩人見梨花而“惆悵”是因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開、柳色深青遠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傷春之感;“人生看得幾清明”便是直接感嘆人生短促)

  (2)不能改為“桃光爛熳”,因為“梨花淡白”是緊扣詩題寫景,如果改為“桃花爛熳”本詩就變成寫桃花了!盎M城”也就成了“桃花滿城”了。

試題詳情

2.(1)這首詩寫了兩種畫眉鳥,一是林中的,一是籠中的。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畫眉鳥。前者在林中“隨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鎖于金籠之中,完全沒有自由。

  (2)這首詩借鳥詠懷,表達了對自由的贊美之情和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的憎惡之意。

試題詳情

1.(1)秋風無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黃,百花凋零,給自然帶來秋光秋色,因此雖無形卻可見。用“見”可將秋風及其帶來的秋景聯(lián)系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lián)想。

  (2)這一細節(jié)看似平常,但它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復雜而微妙的心理。能讓讀者體味其中濃濃的鄉(xiāng)思之情。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